後記

本書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的重點課題成果,從啟動到殺青,曆時近三年。個人涉足海外華文文學之觀察與研讀,遠不如這個領域的學長和同行那麼專深,加之受製於個人的精力、學識和掌握的資料,偏頗、疏漏定然不免。這是首先要向同道與讀者交代的。

國內對海外華文文學之研究,漸熱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從目前出版與發表的多部著作及大量論文來看,或以史貫穿,或單篇列論,或綜合臚述,提供了有益的參照。不過,有些關於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成果,似乎也存在方法陳舊單一、評述簡單粗略的缺憾,而以知識命題切入的專題性研究尚不夠。

本書從現有的學術狀況出發,於借鑒中反思,嚐試以主題學、類型學與原型批評之結合,從母題研究著手,重點研討海外華文作家對祖邦母語文化傳統所實踐的意義範式。由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母題與尺度,對海外華文作家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並且是世界華文文學維係其整合性的根本元素,故從文化母題與華文文學之關聯的角度去研究,可能有助於對海外華文文學作深度層次的解讀,有助於尋求優秀作品內在的人文姻緣,也有助於以“文化紐帶”增強離散於異國他鄉的華裔作家的文化認同與歸屬感。這是個人的一個初衷。

母題研究以往多在民俗學、神話學、民間文學及古代小說領域運用。本書將“母題”問題引入對現當代海外華文文學的考察,追尋作品之間、文體之間的曆史性聯係及其可通約性,為長期以來各抱一段文學、各守一種文體的慣常研究狀態,為跨學科、跨文類研究,希望有一些突破與探索。

在此一專題性研究中,我為自己預設了“四個著眼”,即:著眼傳統,著眼整體,著眼文本,著眼“和而不同”。尋求以問題意識帶動打通古今的研究,對海外華文文學有切實的學術推動。對母題的概念、特征、衍變,結合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海外華文文學,也做出多少有點新意的理論闡釋。但同時,如何從大量海外華文文學作品中選擇恰當的闡釋文本,如何與其它學科有機聯係而不至於泛泛而談,也往往成為個人的一個學術焦慮。在治學過程中,我深知,選擇人多的路不一定失敗,而選擇人少的路不一定成功,重要的是能否留下“詩道鴻爪”,並為此付出多少心力。

我要感謝幾位弟子的幫助。書中第三章“山水”、“放逐”、“火浴”、“圍城”、“因果”母題的部分初稿,是分別由班瀾教授和莊偉傑、王巨川、鄧玉環、田泥博士起草的,他(她)們對某些問題新銳的識見,對我多有啟發。盡管初稿被我做了不少改動和增刪,有的甚至改成了“大花臉”,那也隻是出於整體思路與行文風格平衡的考慮。我還當感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許福吉博士,他也提供了一些東南亞華文文學的資料及部分文字,雖無法全部采用,但這種國際間的學術互助是難忘的。

在學術著作出版陷入困境的當下,長江文藝出版社慨然承擔本書的出版,陳輝平先生和劉青女士對選題的肯定,後者在編校中認真細致的工作,都溫暖著我的學術心靈,豈止一個“謝”字了得。

2008年7月識於北京潘家園ΚΚ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