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濕疹、皮炎的來龍去脈

濕疹為一定義含糊的用詞,它源於古希臘eczema一字,原意為沸騰或沸溢,指一些病因不明的急性、慢性皮膚炎。包括皮膚出現紅斑、丘皰疹、滲出、結痂,急性皮炎狀態,繼之丘疹、脫屑、苔癬樣化、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等慢性過程。由於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於皮膚病的認識不斷深入,大部分病因明確的皮炎,則常常命名為某某皮膚病,如接觸性皮炎、日光性皮炎,一些病因不清楚或病因比較複雜時,仍沿用濕疹,如盤型濕疹、嬰兒濕疹。濕疹與皮炎有時沒有界線,兩者可通用,如異位性濕疹也叫異位性皮炎,脂溢性濕疹又叫脂溢性皮炎。

2濕疹常見的原因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大概占所有皮膚病的1/4,發病原因很複雜,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或內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且常常是多方麵的。所謂內在困素就是病人本身具有過敏性體質,在某些致敏因子的作用下引起反應,我們都知道,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也就是說過敏性體質對於濕疹起主導作用,具有這種過敏體質的人對某些內外因素都有很高的敏感性。濕疹常見的原因有:

(1)食物:如海鮮、蛋白質、羊肉、辛辣食品等,是濕疹最常見的誘因。例如:有些人吃了魚、蝦、羊肉、辛辣食物後,全身出現皮疹;還有些人原來有皮疹,吃了這些刺激性食物後皮疹加重。

(2)吸入過敏:如吸入花粉、柳絮、灰塵等。常見於春季,在春暖花開時節,有些人對花粉、柳絮、灰塵、蟎蟲過敏,全身出現皮疹或原有皮疹加重。

(3)氣候:如炎熱、幹燥、潮濕等。例如:有些人在炎熱、潮濕季節出現皮疹或皮疹加重。還有些慢性濕疹病人季節變化時急性發作。

(4)接觸因素:如接觸洗衣粉、肥皂、洗滌劑、染料、塑料、化妝品等,經常是引起手、足部濕疹的主要原因。

(5)精神神經因素:在精神緊張或情緒受壓抑情況下,可以出現濕疹或原有濕疹加重。

(6)消化功能不好:大便幹燥、腹瀉、慢性胃病等都可誘發濕疹。

(7)其他有內分泌、營養代謝障礙,下肢血液循環不好等均可促發濕疹。

3奇怪的過敏反應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需要兩種生理性保護功能,即保持內在環境穩定和防禦外來的或人體內產生的異己物質,一旦產生異己物質能夠將其消滅,也就是醫學上所稱的:自我穩定、防禦和監視三大功能,就叫“免疫功能”。某些先天或後天性免疫障礙,如感染、大的創傷都能使抵抗力低下,造成免疫功能紊亂,出現異常損傷,導致疾病發生,叫做變態反應,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過敏反應”。過敏反應的發生僅是少數人,舉例來說,多數人都知道吃魚、蝦容易導致過敏。但是在工作中曾見過個別人吃了蘋果後,麵及口唇腫脹,全身發癢,出現大的風團,同時伴有腹痛、腹瀉、惡心。當時未注意到是蘋果過敏,經治療後恢複,過幾天後病人又出現同樣情況,經詳細問病史才知道是吃了蘋果後起的皮疹,告訴病人以後不要再吃了。因此,病人再未出現過敏的情況。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確實很少見,有時一旦發生還是很危險的,甚至出現休克。少數人對某些物質產生過敏,我們把這些物質叫做“過敏原”。常見的過敏原有以下幾類:

(1)食物:如海鮮、辣椒、蛋白質等。

(2)吸入物:如皮毛、灰塵、化纖、花粉、塵蟎等。

(3)各種化學物質:化妝品、肥皂、洗滌劑等。

(4)藥物及其他。

可以說,任何一種物質對某些人都可引起過敏,任何一種過敏性病都肯定有過敏原,但在發病過程中要想準確尋找出對哪種物質過敏,有時很不容易,就像大海撈針一樣難。還有些人對多種物質過敏,我們稱為“多原性過敏”,這種情況尋找過敏原就更不容易。盡管如此,醫生和病人要相互配合,詳細查尋,盡可能找出過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