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編前語(1 / 1)

每個人的故事都有其精華的一麵,於榮軍也不例外。

於榮軍出生於改革開放初期,一個農村教師的家庭。父親叫於享勝,忠厚老實、本本分分的一個小學教師;母親叫英子,在於享勝的嘴裏就叫“梅子媽”,一個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村婦女;梅子則是大於榮軍兩歲的姐姐,一個直爽、謹慎的大學教員。

於榮軍出生時,正是黨的三中全會開幕的時候,父親整天樂的嘴都合不攏,成天尋思著給孩子起個響亮的名字。備用名字足足寫了一滿張信紙,什麼“三中”啊,什麼“全會”啊,什麼“改革”啊,還有“開放”等等等等,後來生產隊裏組織學雷鋒農戶幫農戶活動的時候,還準備給孩子起名字叫“於學峰”,後來由於班輩的問題沒能實現。後來等孩子三歲的時候,縣裏征兵辦的來村裏視察,村裏又是舞龍舞獅,又是敲鑼又是打鼓的熱鬧了好幾天。於享勝充分地感受到人民擁軍的熱情,毅然決定用個“軍”字,在這之前孩子一直叫“毛蛋”,直到上大學了街坊鄰居還叫孩子毛蛋。

於榮軍姐弟兩個從小受父親的熏陶,功課一直都不錯,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都是年級前幾名,隻是於榮軍稍差了一點,高考複讀了一年。

因為複讀的原因,母親還在家裏大鬧了一場,姐弟兩個都被母親索羅了好多天。母親是個暴脾氣,動輒拳腳相加,曾經因為些瑣事用木棍打於榮軍,姐姐勸架被打,急的姐姐把灶台都蹬壞了。這個事情每每姐弟兩個談起來都是熱淚盈眶······

上個世紀末,姐弟兩個先後都考上了大學。離開了孩提時的故土,心裏悲喜交加。迫於對母親的懼怕,還是歡喜大於悲傷。那些都市的絢麗世界、那些校園裏的芳草花香,一念之間就要成為現實,心裏甭提多麼個高興。

轉眼,四年的學業就要完成。於榮軍不得不麵臨一個殘酷的現實——應屆大學生就業問題。2004年的那個夏天,於榮軍和他的同學們在大學教室裏大擺“散夥飯”,那場景不用導演的辛苦排練,也不用劇務忙前忙後,望教室內外一片狼藉,看同學容顏閃閃發光,悲痛失聲不絕於耳,分手告白更加陣痛在場每一個同學的心。於榮軍的死黨沙漠更是喝的爛醉如泥,那個大個子,讓於榮軍瘦弱的身體硬是從五樓背回了宿舍·····

一覺醒來,宿舍已經是人去樓空,走廊裏散落著無數的生活垃圾,執勤大媽在賣力的清理著“戰場”。日以黃昏,就剩下於榮軍和沙漠兩個人,他們意識的深處仍是昨晚喝的那種透明的液體,想著想著又不知不覺的睡去······

他們的故事也就此開始了······

------題外話------

此段為編前語,主要是介紹主人翁的成長背景,以及故事開始前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