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是一把雙刃劍。在我們這代人中,凡是有過知青經曆者,總有著不同凡響的人生儲備與積澱,總有著一言難盡的苦澀與浪漫,總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懷與掛念,總有著“欲說還休”的追尋與平淡……

《青春的備忘》不是為發表而創作的。初衷隻是想將“上山下鄉”那段經曆,通過詩歌的形式進行藝術的回望與思考。力圖“站在曆史與時代的高度,藝術地再現那段曆史,理性地追思那段激情歲月”。試圖超越傷痕文學,在走進曆史的基礎上,走出個人和一個團隊的恩恩怨怨,從不同的視角和視點,俯視曆史、咀嚼曆史,用發展的眼光梳理曆史、透視曆史悲劇的得與失。為我們也為後來者,留一份精神“備忘”,存一價“情感資料”。當然,這僅僅是我的創作初衷,一個業餘作者的所謂“專業追求”。作品創作完成之後,也未想到發表,大約在我的電腦中存放了近兩年,她成為我提供給我的朋友們工作之餘的談資和追溯青春歲月的話題。

感謝與我有過相同經曆的萬興平(天津赴內蒙古知青)、孫燕麗(南京赴安徽知青)、鍾岩(北京赴黑龍江知青)、劉維隆:(西安赴漢中知青)、楊光明(榆林知青)、宋昌斌(延安知青)、夏萬濱(北京赴延安知青)、李偉(內蒙古知青)、梁建生(榆林知青)、李放(西安知青)等朋友的熱情鼓助。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昌斌聽完《青春的備忘》後動情地對我說:“這是個好東西,迅速發表,別把它糟蹋了!肯定會有讀者的。”

感謝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星先生。一次,他在我辦公室發現,兩年前他就認真地提過修改意見的《青春的備忘》,竟然依然躺在電腦裏。

對於我的沒有發表“理想”的表現,他這樣評價:“我看,你是個怪人!說好聽一點兒,你是現代精神的守望者;說不好聽,你是現代的堂·吉訶德。我看可以發表,你要爭取發表。”

感謝陝西人民廣播電台音樂台的劉亞梅總監,她帶領她的配音、配樂、製作團隊,在幾乎一年的時間裏,精益求精、不厭其煩,為作品進行了多達九次的編配修改。她的團隊分別是,著名播音員海茵、播音員李承哲、配音李鋏旺、製作王西英。

感謝韓瑩老師對作品所給予的厚愛。感謝她召集她所熟悉的知青朋友們在自己的家裏,一次又一次地義務舉辦《青春的備忘》燭光晚會,品評《青春的備忘》。

感謝素不相識的陝西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莫伸以及朱曉敏等幾位北京知青、南京知青、西安知青、寶雞知青、鹹陽知青。他們在收聽了陝西人民廣播電台配樂詩朗誦《青春的備忘》後,不辭辛苦、冒著酷暑趕到廣播電台,作關於《青春的備忘》播出後的讀者反饋節目,直至深夜。感謝他們熱情洋溢的鼓勵與評價。

感謝陝西廣播影視獎評獎委員會,將2006年陝西廣播影視獎文學節目類一等獎授予配樂詩朗誦《青春的備忘》。感謝中國廣播協會將2007年中國廣播文藝(文學節目)專家獎授予《青春的備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