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皇弟之死(1)(1 / 3)

宋太祖圍困金陵曠日持久,還是不願意無辜殺人;宋太宗攻取太原,契丹隨時可能來援,看到將士爭奮登城,他還是擔心城破之後,控製不住而屠城,竟下令攻城稍緩。富有如此這般聖賢氣象的人物,會謀於密室,暗中策劃,殺害自家骨肉?

“金匱之盟”的“再傳”版本

太宗趙炅,一生吞咽了三大苦果:高梁河之敗,岐溝關之敗,皇弟趙廷美之死。這最後一個苦果,讓恪守“兄友弟恭”倫理大義的士大夫側目,有一種誅心的說法甚至認為是他暗算了兄弟趙廷美。

趙弘殷和杜太後生有五個兒子。趙匡胤是家中老二,老大早夭;趙炅是老三,趙廷美是老四,還有一個老五,也早夭。按照以杜太後為主角的“金匱之盟”說法,趙匡胤之後,帝位傳兄弟趙光義,而不傳兒子趙德昭。這樣,執掌乾綱者在二代之後,還是成年君主,不至於出現後周柴榮之後,孤兒寡母無法控製最高權力那種弱勢格局,大宋似可因此避免因權力失衡導致的國家動亂。

太宗之後呢?於是,“金匱之盟”的故實中,又有了另外一個“再傳”版本。也即由太祖傳太宗,太宗再傳兄弟趙廷美,趙廷美再傳太祖之子趙德昭,由此大宋帝王重新回到太祖譜係。

這個說法來自於時人王禹偁。

王禹偁是太宗、真宗兩朝的文人,有一部傳為他所著的《建隆遺事》,“再傳”說,就是由此書發端。

書中講述了一個近於傳奇的故實。

說趙匡胤對杜太後非常孝順,對兄弟非常友愛,這種孝順和友愛,幾乎“曠古未有”。

有一次,趙匡胤在“萬機之暇”,抽空召來晉王趙光義、秦王趙廷美,皇子南陽王趙德昭、東平王趙德芳,以及皇侄、公主等,到杜太後的房閣飲宴。書中有解釋說,秦王趙廷美,乃是宣祖趙弘殷的第三子,也是杜太後親生。有傳言認為趙廷美是太祖的乳母所生,從王禹偁的說法來看,顯然不是。

一家人聚會非常和睦。“酒酣”,太祖對杜太後說:

“我百年之後要傳位給晉王,讓晉王百年後再傳位給秦王。”

杜太後聞言大喜,說:“我久有此意,但不願意說出來。我要萬世之下,人們會傳頌一個婦人生了三個天子!你這番話真是大孝,‘成吾之誌’!”說罷,讓晉王、秦王趕緊離席,拜謝大哥。太後又對太祖兩個兄弟說:“今天的皇上,過去以布衣身份侍奉周室,曾經多次力戰爭取功名,那真是‘萬死而遇一生’,這才做到節度使。等得到天命,做了皇上,這麼多年來,幾乎沒有一天不在征討,沒有一個月不在打仗,真可以說是‘曆盡艱危,方成帝業’。你們倆沒有功勞卻安享尊榮,成就大的爵賞,應該知道幸運。以後,各自都不得有負於陛下!”然後,對秦王趙廷美說:“我不知道秦王百年後,又將基業托付何人?”

秦王當即回答:“願立南陽王趙德昭。”

杜太後聞言又是一喜,道:“是了!是了!”又說:“傳位事,陛下能有此意,我能料到,但這也是天意!他日,你們各自都要按照今天說的這個約定做,不得逾越——逾越這個約定,‘罪同大逆,天必殛之’!”

趙匡胤聽到這裏,馬上要兒子趙德昭來拜謝杜太後。

在一場家宴中,“再傳”模式被建構起來後,杜太後還不放心,又對趙匡胤說:“可以替我將趙普呼來,令他以今天的約定寫一篇《誓書》,與你們兄弟依次傳而收藏。還要選擇一個吉日,將這個約定上告天地、宗廟。陛下認為是否可行?”

趙匡胤答應下來,當即召趙普入宮,讓他來草擬這篇《誓書》。但趙普推辭說自己不善於作文,於是又召翰林承旨陶穀前來擬文。

王禹偁書中說,這篇《誓書》交給晉王趙光義也即太宗趙炅收藏;等到趙匡胤駕崩,趙炅又將《誓書》交付秦王趙廷美收藏。但後來趙廷美“謀不軌”,“幽死”(幽囚或幽憤而死),《誓書》藏於禁中,最後不知道下落。太祖之子南陽王趙德昭也因為犯事,被“逼令自殺”,於是“傳襲之約絕矣”。

這個傳奇故實,講述的“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趙德昭”再傳模式,有很多漏洞,與後來發生的“史實”,有難於理清邏輯的地方。譬如,讓陶穀來草擬《誓書》,天下幾乎無人相信。陶穀有躁進之習,品德不佳,乃是太祖太宗都不喜歡的人物,怎麼會召他來做如此機密大事?此外,趙普也並非不能擬文,他有若幹上疏,文辭典雅豐贍,也是一才子,如有這大功勳,他更不當推讓。此外,陶穀若做此事,他留下的各類傳世文件中,當有透露,但迄今找不到星點蛛絲馬跡。故陶穀擬文事,必假。

傳奇故實中還說秦王趙廷美先“幽死”,南陽王趙德昭後“自殺”,這個時間就不對,因為趙德昭自殺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八月;趙廷美出事被罷官是在趙德昭自殺三年後的三月。《建隆遺事》記錄的這個故實,在時間、人物、身份說明上,都有令人生疑的地方,所以此事曆來被人打量,不敢肯認。《續資治通鑒長編》作者李燾就在引用這個故實後說,書中語言很多鄙陋之處,不像王禹偁的風格,因此“不可據信”。但李燾也同時認為:史上記錄太宗之事,趙廷美做開封尹、趙德昭領貴州防禦使,正與太祖傳太宗之前,讓太宗先領睦州防禦使,後又做開封尹的行跡一樣。先領一個防禦使,而後再做開封尹,這樣經由曆練,就可以順利接近帝位。因此李燾說:“恐昭憲及太祖意或如此,故司馬《記聞》亦雲太後欲傳位二弟。蓋當時多有是說也。”恐怕昭憲太後也即杜太後和太祖當時的本意確實如此,所以連司馬光《涑水記聞》也說太後要傳位給太祖的兩個弟弟,那是因為當時很多人有這樣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