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神奇動物(4)(1 / 3)

狗用來追蹤獵物的重要器官其實並不是它的眼睛,而是它的鼻子。同青蛙一樣,狗的眼睛隻能看清楚移動著的物體。狗在追捕獵物時,如果獵物突然屏息不動,那麼獵物在狗眼中的影像便消失了。任何靜止不動的物體在狗的眼中都是一片空白。在所有的哺乳動物之中,隻有人類和少數幾種猿猴具有感色細胞。這種感色細胞生長在視網膜上。細胞在接受光線的刺激之後,產生化學作用,把顏色的刺激傳送到大腦。青蛙和狗的眼睛都不具有這種細胞,因而在它們的眼中,世界一片灰白,毫無色彩。不過,有些動物雖然能辨別色彩,但卻對之視而不見,比如鳥類。視而不見

鳥類的眼睛非常特別,它們雖然能夠辨別某些色彩,卻又對很多物體視而不見。鳥類在空中高速飛行,在森林中來回穿梭,需要對飛行環境有清楚的認識。它們在尋覓食物和棲息於樹枝上時,對食物和樹枝的遠近位置都相當了解。這種距離判斷是通過顏色傳遞給大腦的。鳥類對物體視而不見並不是說它們的眼睛看不到靜止的物體。由於鳥類經常在空中和林中進行高速飛行,來不及仔細觀察身邊的環境,一些不重要的環境總是一閃而過。因此在鳥類的眼中,這些無關的環境便被忽略掉了,剩下的隻是環境中的重要部分。例如一隻追逐昆蟲的鳥,它的眼中隻看到昆蟲和昆蟲逃跑的路徑,至於其他物體,雖然處於它的視野之中,卻視而不見。揭開動物休眠的奧秘

動物的休眠包括冬眠和夏眠兩種。冬眠是動物對冬季氣溫低、食物少等不良環境條件的一種適應。夏眠則是動物對炎熱幹旱季節的一種適應,如沙蜥、草原龜會因夏季溫度過高而進入休眠時期。動物為什麼會進入休熊眠狀態呢?它們的身體在休眠過程中會有什麼變化呢?冬眠的動物

像青蛙、蛇等動物的體溫會隨著外界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屬於變溫動物。到了秋冬季節,氣溫降低,為了適應低溫條件,它們隻好潛入水底或躲進洞穴、縫隙中休眠,將體內的新陳代謝降到最低水平,以所積累的脂肪為營養物質緩慢使用,來維持生命的最低需求。不同的動物在休眠時期的狀態也不盡相同。青蛙、蛇等變溫動物在整個冬眠時期基本上都不吃、不喝、不動、不醒,直到天氣轉暖。所以如果強製性地改變外界環境的溫度,它們會隨之發生體溫變化,並產生一係列反應。如夏天把青蛙放進冰箱,它會冬眠;將冬眠著的青蛙帶入溫暖的室內,它會隨之蘇醒,告別冬眠狀態。而刺蝟、熊等恒溫動物在冬眠時能自行調節體溫,每隔一段時間還會蘇醒過來,然後再繼續呼呼大睡。它們不會隨外界強製性的溫度變化而進入休眠狀態。對極限溫度的適應性

休眠時,動物的生命活動減緩,通常表現為停止取食、不活動、昏睡、呼吸微弱和體溫下降等。休眠前,這些動物都要為增加體內脂肪積極覓食,以備休眠期和蘇醒時期的需要。動物對高溫與低溫的忍受力都有極限。高溫對生命體有破壞作用,低溫則使動物的機體組織凍結,細胞結構被破壞,最後因代謝作用停止而死亡。動物的冬眠與夏眠正是動物對極限溫度的適應性表現。動物的防震高招

在大英博物館裏有一個獨特的陳列品。一塊34厘米厚的捕鯨船船板中間,嵌著一根長30厘米長、圓周為127厘米的箭魚之“箭”,船被戳破了,“箭”卻完好無缺。箭魚頭上的“箭”為什麼不怕撞擊呢?還有,“森林醫生”啄木鳥每天都要敲打樹幹,它為什麼不會得腦震蕩呢?箭魚的防震器

科學家們對箭魚進行了專門研究,發現“箭”的基部骨頭呈蜂窩狀結構,孔隙中充滿了油液,好像是多孔的衝擊波吸收器。箭魚的頭蓋骨結構相當緊密,又跟“箭”的基部連成一體,所以使箭魚能夠經受很強的衝擊力。這真不愧是一個天然的防震器。這種結構被科學家所借鑒,後來在設計製造航天飛機時得到了應用。動物的天然防震器不隻獨此一家,啄木鳥那構造特殊的頭部也是名副其實的高效防震裝置。不會得腦震蕩的啄木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