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地理之謎(4)(2 / 3)

蕪湖縣誌也記載過一次“水失蹤”事件,明朝南靖二十六年七月,有黑龍現於長江中石灘,由於它的出現,河水暴漲達五六米,但隨之又幹涸見底,附近所有的水都不知去向。

1845年12月24日,也就是鹹豐四年十一月初五,中國長江流域發生了曆史上範圍最廣的一次水嘯,遍及湖北、安徽、江西、江蘇、上海、浙江六省市。當時並沒有地震的報告,也沒有強風,是什麼引起了這次水嘯,無人知曉。這次神秘事件在各地的縣誌中都有記載:“鹹豐四年十一月初五,鬆滋無風,各處陂塘水忽然蕩起,左起則右縮,低昂六七尺許,掀起逾時始定。”

以上這些違反自然物理現象的奇觀,究竟是怎樣發生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芳香之地

我國湖南省洞口縣山門鎮清水村西北約2千米處的一個山腰上,有一塊散發著香味的土地,其麵積僅有50多平方米。在這個群山環抱、人跡罕至的地方,香地上麵懸崖峭壁,下麵溪水潺潺。從表麵看,這裏與附近地區沒有任何區別,生長著與其他地方一樣的植物,土壤顏色也與周圍的相同,但它卻能散發出陣陣奇香。發現香地

一位采藥的山民路經此地,發現有異香撲鼻,是什麼這麼香?這引起了藥農的注意,他反複查看了這裏所有的花草樹木後均不得其解,最後,他突然明白,原來正是腳下的土地發出這特別的香味。

後來,來到這裏的人們發現,這奇特的香味僅局限在這方圓50米的範圍內,隻要越出一步,香味就聞不到了。人們還發現這裏的香味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早晨露水未幹時,味道顯得格外香;焦陽似火的中午,則變得淡淡的;日近黃昏,天陰或雨過天晴時,香味會漸漸變濃。人們還發現,這香味還可以使人精神舒爽、神誌清醒。

許多專家慕名來到這裏進行實地考察。當他們親身感受到這奇香之後認為,這種香味可能與這裏地下存在的某種微量元素有關,當這一微量元素放射出來後,同空氣接觸就會形成一種帶有香味的特殊氣體。香味時淡時濃,可能是這種放射元素的強弱和氣溫變化有關。

這奇妙的香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說與放射性元素有關,那麼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元素?它為什麼僅存於這狹小的範圍內?目前人們真的很難說清楚。冬暖夏涼的地帶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與太陽距離的遠近不同,這些都影響著地球接收的太陽光熱,因此形成了地球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而某些奇特的土地卻打破了這一自然規律,出現了超自然的現象,它的冷熱不隨外界條件變化而變化,有其自身的變化規律。冬暖夏涼的現象

在遼寧省東部山區桓仁縣境內,有一處被人們嘖嘖稱奇的“地溫異常帶”,整個“地溫異常帶”長約15千米,麵積為106萬平方米。

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隨著夏天的到來,地下溫度便逐漸開始降低。當地表溫度高達30℃以上時,在這裏地下1米的深處,溫度竟達到了-12℃。特別是當地一位農民家房後的一道長約1千米、寬約20米的小山崗,則更為明顯。1995年的夏天,這位農民的父親在堆砌房北頭的護坡時,扒開地表上的岩石後發現那裏竟冒出了寒氣。老漢十分驚訝,於是在這裏用石塊壘成了一個長寬約60厘米、深近一米的小洞。這個小洞就變成了一個天然的冰箱,散發出陣陣寒氣,人隻要站在距洞口6~7米遠的地方,就會被這寒氣凍得難以忍受。他們將雞蛋放在洞口,雞蛋被凍得破了皮;將一杯糖水放入洞內,轉眼間就被凍成了冰塊。

入秋後,這裏的氣溫開始逐漸上升,到了寒風凜冽的隆冬時節,這“地溫異常帶”上則是一番熱氣騰騰的景象,這時在地下1米深的地方,溫度可達零上17℃,以前的“天然大冰箱”這時又變成了“保溫箱”。雖然大地已經封凍,但在這片土地上,卻是綠草茵茵。這戶農民在這裏平整了一小塊地,上麵蓋上塑料棚,在這棚裏種上大蔥、大蒜。經測定這棚內氣溫可保持在17℃左右,而地溫保持在15℃。當地農民充分利用了這一條件,在這道土崗的護坡前蓋了一間房子,利用洞口的冷氣製成了小冷庫,為鄉親和沙尖子鎮的飯店、醫院、酒廠、獸醫站等單位儲存魚、肉、疫苗等物品,冷凍效果十分理想。寶島形成之謎

一條淺淺的海峽分隔了祖國大陸與寶島台灣。在遙遠的地質年代,它是否和大陸處於一體的狀態?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沒有確定的答案,人們眾說紛紜,而且態度都很肯定,都有各自的道理。不同的觀點

一種看法是,台灣與大陸屬於同一地層結構,在距今100萬年前,它本是大陸的一部分,同大陸連接在一起,那時寶島可能是大陸的一個半島。後來因地層變動,局部陸地下沉,形成了台灣海峽,使台灣成了海島。持這種看法的人還指出,直到6200年前,澎湖列島南部同福建陸地之間,還有一條經過台灣礁的陸地聯係著,而澎湖與台灣的陸地聯係則一直維持到距今540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