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港的繁盛,首先得益於泉州充足的物資。泉州地處亞熱帶,氣候濕熱,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且手工業、曬鹽業以及冶金業、陶瓷工業都極為發達,因此急需拓展市場以求發展。據史料記載,從刺桐港輸出的商品大多是絲織品、糖、茶、瓷器,還有最不易保鮮運輸的荔枝。這些商品多輸往異域,所以泉州素有“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點”之稱。
刺桐港的繁盛,還得益於泉州灣優越的地理條件。刺桐港實際上是指以泉州為中心的3個海灣和11個支港所組成的碼頭網。這些港分別是泉州灣的洛陽港、後渚港、石湖港;深滬灣的祥芝港、永寧港、深滬港、福全港;圍頭灣的金井港、圍頭港、石井港和安海港。這些海港就如眾星拱月一般環繞在泉州周圍,形成獨一無二的刺桐港。眾多的港口或為商港、鹽港,或為軍港、漁港,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各港口又相互助補充,從而形成泉州刺桐港這個功能齊全的東方巨港。
港口的繁榮,也帶動了陸上交通的興旺,因為陸地上的貨物和商品,都要通過運輸集中到碼頭,因此到現在安海五裏橋仍然保存完好,成為刺桐港陸上、海上一派繁忙的曆史見證。
宋元時期泉州的繁榮,還可以從當時有大批外籍人士居住得到證明。材料記載,當時有大批來自波斯和阿拉伯國家的商賈居住在泉州。他們不僅在泉州生活富足安定,甚至還有人在成為了職務顯赫的官員。日漸蕭條的港口
明朝時期,泉州港日漸衰落。在刺桐港再次出現浩浩蕩蕩的船隊也隻是永樂年間鄭和率領艦隊下西洋時在泉州祭神的寥寥幾次。
所以人們一定會困惑刺桐港衰敗的真正原因。
根據曆史學家研究,明朝軍隊的滅藩政策是導致刺桐港日漸衰落的直接原因。蒙古人的入侵結束了宋王朝的統治,曆史進入了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元朝時期。明政權在推翻元朝統治之後建立,民族觀念略顯狹隘,於是泉州的,外籍商賈成被抄斬或逃住山區,外國商船聞此喪膽,不要說貿易,就是經過也是猶豫再三,於是,在這種現實狀況下,刺桐港便日漸衰落了。
清朝,鄭成功收複了台灣,台灣同時成為反清複明的根據地。清朝政府於是實施“海禁”,他們擔心漁民與鄭成功聯手,所以強令一切船隻不許出海,而且還將船全部焚毀。“海禁”的進一步推行,讓沿海漁民不得不向內地遷徙,這樣大片海岸線就變成了無人區。
如果說刺桐港蕭條的原因是戰爭和“海禁”,那麼“海禁”的解除和戰爭的結束卻並沒有讓港口恢複往日的繁榮,事實並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發展。從康熙執政到乾隆盛世,福建的海運行業依然形勢低迷。台灣被劃入清朝疆域,清朝統治階級為穩固其統治,一邊緩和民族矛盾,一邊積極倡導加快農業生產,恢複漕運,實施一些恢複海運的政策,但這些都沒能讓刺桐港恢複往日的興盛。
刺桐港的衰敗原因引起了學術界的長期爭論,但至今為止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另外的聲音
有人認為,廣州黃埔港崛起於刺桐港衰落之時,而鴉片戰爭後,上海港又取代了廣州港成為中國的大港,這也許是一個盛衰的必然,曆史的發展。但是刺桐港作為一個曾經極度繁榮的大港,就算衰落也會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在一定時期還會有一定的吞吐量,而事實並非如此。
宋元時期刺桐港的極度繁榮,必然大大刺激當地造船業的發展,造船業的興起又自然使林木遭到砍伐。晉江沿岸的植被也是難逃其禍,水土流失產生的泥沙致使後港淤泥沉積。刺桐港的興起,同樣帶動晉江上遊農耕業的發展,宋代就在安溪開山造田,森林被砍伐之後,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再加上那時製瓷業的興盛,人們又將地麵上的表土掘去推成土丘,作為製造瓷器的原料,這必然會造成又一次的水土流失,淤塞港口。這樣看來,給港口帶來繁榮的產業反又成了造成環境惡化的罪魁。這使當年環繞泉州的3灣11港,終因淤泥沉積而失去恢複往日繁榮的機會。這些是不是刺桐港衰敗的真實原因呢?隱形碑石之謎
傳言稱,達摩麵壁石是我國佛教禪宗祖師、南天竺國僧人達摩用來麵壁修行的巨石。公元520年中國的南北朝時期,正是虔信佛教的梁武帝到處修庫祭佛的時期,達摩在這時來到中國並在嵩山山洞度過39個春秋的麵壁歲月。終於,他的虔誠感動了上天,達摩的靈魂進入石內,石上留存了他整個人體的影像。僧徒們把石裏的形象鑿下來挪入少林寺,作為傳世珍寶供奉起來,日夜參拜。達摩畫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