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驚奇的尋寶之旅(4)(2 / 2)

澳大利亞海域失望的考察隊

拉塞特在失敗的打擊下變得萎靡不振,但哈定仍然堅持進行著各種嚐試。1916年,他終於說服澳大利亞政府,由政府投資再去碰一次運氣。然而更加倒黴的是,派出的兩支探險隊在路上遭到了當地土著人的襲擊,損失慘重,狼狽逃回。

事情一晃又過去十幾年,那場席卷全世界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使遠在孤島的澳大利亞也難逃劫數。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克服經濟危機,澳大利亞政府重新支持各種各樣的探寶尋金活動。1930年初,金迷心竅的拉塞特借機行事,獨自一人來到澳大利亞工會設在悉尼的麥克唐奈總部辦公室,會見了工會主席約翰·貝利,跟他詳細報告了黃金礁的事情,並希望通過他申請政府的支持,進行最後一次考察活動。

貝利是個精明的人,他在背後悄悄派人做了調查,調查結果與拉塞特所言完全一致。而且根據一位資深地質學家的分析,著名的卡爾古利金礦確實可能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亞中部地區,並在拉塞特聲稱發現黃金礁的地方露出地麵。根據一位財政金融專家的估算,黃金礁礦藏的價值按照當時的行情大約在20億美元左右,這足以把澳大利亞從這次來勢凶猛的經濟大蕭條中拯救出來。貝利動心了,迅速投資建成了一家“中部澳大利亞黃金探礦公司”,希望找到那也許是世界上最大的金礦——傳說中的黃金礁。

這不僅是澳大利亞的希望,甚至是危機中的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希望。貝利的探礦行動得到了來自各方的鼎力支持:新南威爾士政府承諾向他們無償提供鐵路運輸、燃料、食物和各種探測儀器;澳大利亞政府保證在必要的時候給他們一切力所能及的支持;英國本土的熱心者捐贈了一輛六輪越野卡車和一架飛機,幫助他們在沙漠裏運送考察隊和進行觀察。

1930年7月11日,聲勢浩大的考察隊開始正式進軍黃金礁。然而,考察隊在沙漠中艱苦地搜尋了五個月後,仍然一無所獲。在疲乏和懊惱的情緒中,考察隊員開始嚴厲地責罵拉塞特,甚至懷疑他是一個騙子。精神高度緊張的拉塞特終於不堪忍受,惶恐地逃離了考察隊。絕望的拉塞特

時間又過去30年後,當探礦人斯坦利·希爾迪奇在澳大利亞西部珀斯北麵發現一座土著人膜拜的“聖山”竟是一大塊純鐵礦時,黃金礁的傳說似乎可以畫上一個令人安慰的句點了。拉塞特找不到他的寶石而找到了金礦,“中澳黃金探礦公司”找不到傳說中的金礦而希爾迪奇找到了實實在在的純鐵礦,故事總以出人意料的結局告終。

當考察隊在數天以後發現火堆旁的一副馱鞍和拉塞特的留言時,大家認為他有些新的發現。留言最後提示他們在離火堆3米的地方進行挖掘,但那兒什麼也沒有。他們繼續跟蹤到一棵橡皮樹下,新的留言指示他們在15米深處挖,但那兒隻有一個生鏽的空罐頭瓶。當考察隊最終來到一座土著居民的部落時,足跡不見了,留言沒有了,在一處灌木叢中,他們找到的隻是拉塞特的屍體。考察隊最終無功而返。

1931年,另一支考察隊在彼得曼嶺溫特峽穀的一個山洞裏發現了拉塞特的日記本,人們似乎找到了更確切的記述。拉塞特在日記中說他找到了金礦,圍上了籬笆,在地圖上作了標記,將地圖藏在了包裏,將包埋在了離火堆3米的沙地裏。那時他的駱駝逃走了,他便留下了馱鞍作為記號。他拍下了黃金礁的地點以及路上的標記,然後把膠卷藏在空罐頭瓶裏,埋在了橡皮樹下。他還記述了自己最後一段日子的生活是跟土著人生活在一起,因為營養不良漸漸失明了。沒的可吃,隻能整天吃熟無花果,他徹底絕望了,認為一切都已結束。他在一棵橡皮樹上留下一段謎似的話:“不挖地首尾夾擊。”然後便淒然死去了。根據這些信息,這支考察隊繼續進行了長時間的搜尋,仍然一無所獲。黃金礁最終成了海市蜃樓一般的虛幻傳說,但拉塞特的執著甚至他的絕望卻成為這段傳說中非常動人的一個主題。

國王洛本古拉的寶藏

在非洲的古老土地上,不僅有象征著往昔輝煌的金字塔,還有代表了近代苦難的黃金礦藏。當19世紀末歐洲殖民勢力的魔掌伸向南非大陸,馬塔貝萊王國的國王洛本古拉領導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雖然最終失敗了,但他為後人留下了一段傳奇的人生,外加一座詭異的墓地。傳奇的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