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分卷 醫道,不能焦慮的質疑,隻能謙恭的探尋(1 / 1)

初次體驗閉關的奇妙,我對修行有個初步的認知,決定學習古代大醫,繼續尋醫訪道去。

醫道,本來就是登山的路,要窮奇一生追尋。黃帝為了問道廣成子,隻身前往千裏之外,鞋磨穿、腳磨破、寸步難行時,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藥王孫思邈癡迷於搜尋單方驗藥,“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裏,伏膺取決”。離武漢最近的李時珍,走遍名山大川窮鄉僻壤,才寫成《本草綱目》......

醫道,不能焦慮的質疑,隻能謙恭的探尋。

“我不太可能當醫生了,你拿去用吧!”在我整理好行囊,即將告別時,胡良雙遞給我一個本子,上麵是他十幾年來,整理的部分方藥、學習中醫的心法、感悟,還有太一道等道醫的秘傳之方。

這是我糾纏了3年也沒得到的方子,此刻的到來,突然有種小說中取得高人傳授的驚喜與振奮。

他又潑了冷水:“這些隻是方子和心法,隻是術的層麵,躺在這上麵是混不出名堂的。我認為醫的最高境界不是掌握了多少方子,還是應該懂一個字——「道」!我們常講“天人合一”,「天」就是「道」,推動著一切變化與運行,帶來了天氣的變化、季節的變化,時令的變化,帶來了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一個出色的醫生,要掌握這種大道、天地、人之間運轉變化的規律,讓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契合「道」的變化,才是得了法。”

這給我一個激醒,他和趙老師、學校老師一樣,將醫的真諦都歸結為一個「道」字。

我決定再上太一山求「道」,去找胡公的恩人,趙老師的師父——張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