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洋洋,波濤萬丈。
從那海麵上望去,極為平坦,極為遼闊。
鱗浪層層,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起點點白光。
海麵上時而有小魚躍起,帶起點點波光;天空中時而有飛鳥掠過,飄來幾聲低吟淺唱。
順著這片極為寬廣,極為平坦的藍色沃土向中而去,在它的中央突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緊接著就是紫色的閃電如同雨水般密集而下,倘若有人能看到這些閃電中的情景,就會發現其中有一座山若隱若現。
這山極高,筆直向上,直達天穹,山的外麵籠著厚厚的雲霧,使得這座山看起來更加神秘莫測。周圍的所有生靈都停了下來,靜眼觀瞧著這一萬年才會發生一次的盛景。
那不是恐懼,不是驚詫,而是一種讚美,對自然威嚴的讚美。
因為這座高聳的,神秘的山,乃是天柱不周山。
乾陽為清,清則上,俞往上則俞清,物極必反,清極則濁,濁則下,故天有向下之勢。
坤陰為濁,濁則下,俞往下則俞濁,物極必反,濁極則清,清則上,故地有向上之勢。
昔年陰陽混沌,但是就在這混沌之中,三皇孕育其中。大道之中的兩氣孕育出了神農,大道的靈識孕育出了伏羲,大道的本體孕育出了女媧,合稱為三皇。
三皇伏羲、女媧、神農破出混沌,開天辟地之時將陰陽相分,倘若乾陽、坤陰重新歸於一處,則世間便再度重歸混沌。
三皇覺察到這天地陰陽有物極必反這般玄妙,為了防止天地再度重歸混沌,三皇選在了天地之中,陰陽兩氣衝和之地,三皇合諸法力,利用和氣,立起了一道天柱,抵在清濁交換之處,撐起了這天地。這天柱,便是不周山。萬物憑借陰陽衝和的和氣為生,現為不周山所阻,三皇便在上麵掘出九泉,來滋養世間萬物。
昔年人族聯合部分獸族向伏羲、女媧、神農三皇發難,險些將天柱不周山擊折,幸虧三皇救護及時,用燭陰神龍為憑引,穩住了不周山,才不致發生不周山天柱傾塌這種事情。但是因為不周山受損,而導致九泉枯竭,萬物蕭索,三皇就以自身血驅掘開精、氣、神三井,為了防止人族獸族再次窺探這裏,三皇的靈識將自己奉為犧牲,在不周山周圍設下威力巨大的結界。在這結界的作用下,一萬年,不周山才會在雷電的掩護下出現在人世中一個時辰。
透過層層的雲霧,仔細觀瞧,就會發現,這座仙山之上一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靈獸仙植依托著各種奇峰怪石繁衍生息著。
天柱之上環著一條龍,那龍通體赤紅,看上去仿佛釉質一般柔和,又如同琉璃一般清澈,似金似玉,龍身環在這山上,猶如渾然天成,難以分清哪裏是山,哪裏是龍。那雲霧縹緲若無,一旦靠近那龍身便會迅速地化成細小的水滴,進而再次變成蒸汽從龍身四周飛逸而開。天柱極高,而龍身則環著這不周山向上,直達不周山山頂。
不周山山頂抵在了清濁交換的交界之處,在這裏,沒有太陽,沒有月亮,隻有漫天星空。
山頂之上不似山腳下那般生機勃勃,那嶙峋的險峰之上沒有一絲生氣,隻有灰突突的岩石。在最高處的平台之上,有三口井,這三口井一口金黃,一口青藍,一口鮮紅,晶瑩剔透,即如靜態的水晶般清澈,亦如融化的琥珀般明亮。
龍身環繞著這三井,三井的上方是這條盤山神龍的龍頭,那龍的嘴中銜著一根幽幽燃燒的蠟燭,龍的雙目閃耀著永恒燃燒的神火,望著那無盡的星空。
這條盤柱神龍便是這世間的最強者,燭陰神龍。
作為這世間的最強者,已經沒有什麼能夠擾動這條龍的情緒了。但是,突然山頂之上的三井突然一陣噪聲打破了這已經不知綿延了多久的寂靜。
倘若此時也有一個能力超絕的修士在此,就會發現,原本古井無波的神龍突然有了一絲波動,他調轉龍身觀看著身下的那三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