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北海、幾內亞灣和地中海均蘊藏有豐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
交通運輸
航運:大西洋航運發達,東、西分別經蘇伊士運河及巴拿馬運河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海輪全年均可通航,世界海港約有75%分布在這一海區。主要有歐洲和北美的北大西洋航線;歐洲、亞洲、大洋洲之間的遠東航線;歐洲與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之間的中大西洋航線;歐洲與南美大西洋沿岸之間的南大西洋航線;從西歐沿非洲大西洋岸到開普敦的航線。大西洋海底電纜總長20多萬千米。從愛爾蘭的瓦倫西亞島和從法國的布列塔尼半島西北端開始通到加拿大紐芬蘭島的東南端,或一直通到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島北端的線路是大西洋海底電纜的主要幹線。
印度洋
概況
位置: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大部分在南半球。
麵積:7491.7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海洋總麵積的21.1%,為世界第三大洋。
範圍:印度洋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線同大西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為界與太平洋相連。印度洋的輪廓是北部為陸地封閉,南部向南極洲敞開。
深度:平均深度為3897米,最大深度為爪哇海溝,達7450米。
主要屬海和海灣:紅海、阿拉伯海、亞丁灣、波斯灣、阿曼灣、孟加拉灣、安達曼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卡奔塔利亞灣、大澳大利亞灣。
自然環境
島嶼:印度洋有很多島嶼,其中大部分是大陸島,如馬達加斯加島和非洲東岸邊緣許多小島以及索科特拉島、斯裏蘭卡島、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另有很多火山島如留尼汪島、科摩羅群島、阿姆斯特丹島、克羅澤群島、凱爾蓋朗群島等。此外在中印度洋海嶺北部上的拉克沙群島、馬爾代夫群島、查戈斯群島,以及爪哇西南的聖誕島、科科斯群島都是珊瑚島。
洋底地形:海底有一條從印度半島西岸到澳大利亞大陸以南,自北而南向東延伸的高地,一般在水下約3000—4000米之間。北段為卡爾斯伯格海嶺、中段為中印度洋海嶺、南段為西南印度洋海嶺,西折以後的部分稱大西洋—印度洋海嶺。這一帶高地把印度洋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為東經90°海嶺,海嶺南北縱貫,中印度洋海盆和沃頓海盆分列東西,海水較深,其中有些深陷的海溝,以爪哇海溝最深。西部海底地形十分複雜,有許多隆起,海嶺交錯分布,分隔出一係列海盆:在卡爾斯伯格海嶺與亞洲海岸之間有阿拉伯海盆,卡爾斯伯格海嶺與非洲海岸之間有索馬裏海盆。西南印度洋海嶺西部有馬達加斯加海盆、納塔爾海盆和厄加勒斯海盆。東部有克羅澤海盆。印度洋南部的凱爾蓋朗海嶺的東、西兩側為南印度洋海盆和大西洋—印度洋海盆。這些海盆的深度均超過5000米。在印度洋熱帶沿海區多珊瑚礁和珊瑚島。
氣候:印度洋大部分位於熱帶,夏季氣溫普遍較高,冬季一般僅南緯50°以南氣溫才降至零下。印度洋北部是地球上季風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在南半球西風帶中的南緯40°—60°之間以及阿拉伯海的西部常有暴風,在印度洋熱帶緯區有颶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的東部沿岸地區、印度洋赤道附近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2000—3000毫米之間;阿拉伯海西部沿岸降水量最少,僅100毫米左右;印度洋南部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印度洋西部南緯40°—50°之間多海霧。印度洋水麵氣溫平均在20℃—26℃之間,赤道以北5月份水麵氣溫最高可達29℃以上。
洋流:南部的海流比較穩定,為一逆時針方向的大環流,由南赤道暖流、莫桑比克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風漂流、西澳大利亞寒流組成。北部海流因季風影響形成季風暖流,冬夏流向相反:冬季逆時針方向,夏季順時針方向。夏季浮冰最北可達南緯55°左右;冰山一般可漂到南緯40°,在印度洋西部,有時可漂到南緯35°。
海洋資源
海洋動植物與漁業:海水上層浮遊生物很豐富,盛產飛魚、金鯖、金槍魚、馬鮫魚等,鯨、海豹、企鵝也很多。棘皮動物中多海膽、海參、蛇尾、海百合等。海生哺乳動物中儒艮是印度洋特產。波斯灣和斯裏蘭卡島盛產珍珠。此外,植物有各種藻類及各種紅樹林。
礦物:石油極為豐富,波斯灣、紅海、阿拉伯海、孟加拉灣、蘇門答臘島與澳大利亞西部沿海都蘊藏有海底石油。波斯灣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產區。
交通運輸
航運:印度洋是貫通亞洲、非洲、大洋洲的交通要道。東西分別經馬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通太平洋及大西洋。往西南繞過非洲南端可達大西洋。航線主要有亞、歐航線和南亞、東南亞、東非、大洋洲之間的航線。印度洋的海底電纜網多分布在北部,重要的線路有亞丁—孟買—馬德拉斯—新加坡線;亞丁—科倫坡線;東非沿岸線。塞舌爾群島的馬埃島、毛裏求斯島和科科斯群島是主要海底電纜樞紐站。沿岸港口終年不凍,四季通航。海運量約占世界海運量的10%以上,以石油運輸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