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想贏得他人的愛,不僅要愛別人,也要善待自己。如果一個人不自愛,而是縱容自己、自暴自棄,那麼別人又怎會關心愛護他呢?一個人若要得到別人的尊重,既要尊重別人,也要自尊。自尊自愛是贏得他人之愛和尊重的前提,也是一種做人的美德。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範曄等(《後漢書·宋弘列傳》)
【語譯】不要忘記貧賤時結交的朋友,不要拋棄與己患難與共的結發之妻。
思考
富貴不忘故交,不棄結發之妻,一直是古人所推崇的美德。雖然現代社會與古代社會相比,影響婚姻與友情的因素改變了許歐陽修多,但真摯的友情與愛情仍然不應該為個人的貧窮或富裕所左右。真誠的友情與愛情應該能夠經受住金錢的誘惑而不褪色,無論在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這都應該是必須推崇的美德。
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
(張載《正蒙·中正》)
【語譯】如果能像愛自己那樣愛別人,則可以說是完全達到了仁者的精神境界。
思考
張載是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一生都在致力於儒家“仁愛”思想的實踐。他在生活上極為簡樸,但對自己行為舉止的要求卻極為嚴格。為官期間他尊老愛幼、濟貧救災,以一顆仁愛之心對待老百姓。可以說,他以其親曆親為,實現了“以愛己之心愛人”的主張,達到了“盡仁”的境界。
一言出口,駟馬難追。
(歐陽修《筆說·駟不及舌說》)
【語譯】一句話出了口,就是四匹馬拉的車也沒法追回了。
思考
這句話很形象地描述出古人重諾言的情愫。駟馬即是四匹馬拉的車,這種車是古代行動最快的車,連這種車都不能追回諾言,由此可見已許之諾在中國人心中地位之重,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也一定要實現自己的諾言。諾言既出,一言九鼎,萬無毀棄之理。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蘇洵《衡論·遠慮》)
【語譯】知道什麼就說出來,知道多少就說出多少。
思考
人立於天地之間,就要保持率直的性情。對自己身邊的人,發現他們的不足之處應該坦率地指出,這樣才會幫助他們改正。然而這並不是說,對於一切事實都不講究方式,直截了當地說出來,如果這樣的話,有時會適得其反。因此,既要直率,又要注意說話的方式,考慮對方能夠接受的程度。
有所許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
(袁采《袁氏世範·處己》)
【語譯】答應給別人的東西,一絲一毫都不能少;與人約好的時間,一分一刻也不能改。
思考
中國從古至今曆來強調“誠信”,這不僅表現在答應別人的事必須要實施,也表現在約好的時間一定要守時。守時即是誠信的重要表現,也是對人的尊重。如果不按時赴約,容易使對方產生不信任感,從而就會影響彼此之間進一步的交流與發展。在當代社會文明中,誠信更應該成為每一個人所必須具備的品質。
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錄》)
【語譯】對待民眾和氣,對待下屬厚道,對待別人寬容,這樣的人才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