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出身世家
袁世凱,字慰亭,河南項城縣人。祖若父皆顯宦,固世家子也。
“世凱字慰亭,為保中之子。生於清鹹豐九年。”
“大總統袁公世凱,河南項城縣人。前清鹹豐九年八月二十日生於縣北之張營,因亂徙居營東二十裏,築寨聚處,是曰袁寨。”(《容庵弟子記》卷一)
時撚匪出沒皖豫間,常遊弋寨外,焚掠附近村舍,群兒駭走。公方五齡,家人負之登陴縱觀,萬眾沸騰,略無懼色。其膽識堅定,由天賦也。本生父受臣公保中奉重慈家居,籌辦團防,保衛桑梓。《容庵弟子記》卷一。
“1859年北洋派開山老祖袁世凱出生於河南項城縣的一個官僚大地主的家庭。他出生前,西方侵略者對中國發動過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革命曾經席卷大半個中國;撚軍也崛起於淮河流域縱橫河南、山東、安徽、江蘇四省。項城地當豫皖兩省之交,正是撚軍神出鬼沒之地。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正是以鎮壓撚軍起家的清軍大頭目,袁甲三侄輩保慶、保齡、保恒等也都以‘從軍有功’,用人民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子。真個是:一門鼎盛萬民遭災。袁甲三的另一侄兒袁保中留在家鄉辦理團練,雖不曾掙得功名,卻也不失為地方上的一霸。此人正是袁世凱的生身父親。”(陶菊隱《袁世凱演義》,中華書局1979年版)
“袁甲三,字午橋,河南項城人。道光十五年進士,授禮部主事,充軍機章京,累遷郎中。子保恒,字小午,道光三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清史稿》卷四一八)
(第二節)青少年時代
同治七年冬,篤臣公以道員發往江蘇差遣,公侍行。淮安張中丞汝梅留度歲,極愛重公,許其遠道。八年,僑寓揚州,複移江寧。《容庵弟子記》卷一。
幼失怙,性放誕,不事家人生業,篤好交遊,上自騷人俠客,下至屠沽者流,皆相友善。凡鄉裏有以勢淩人者,輒代不平。
世凱兄弟六,嫡母劉氏,隻生其次兄世敦一人。凱與世昌、世廉、世輔、世彤皆庶出,其兄多惡之。又見其揮霍無度,恐為所累,因與析居,未幾而家產蕩然,諸兄不齒。日與諸無賴遊,生端好事,漸為鄉黨所不容。〔日〕佐藤鐵冶郎《袁世凱》。
“公家居多暇,嗜酒,好騎馬,日飲數鬥,馳騁郊原。”“值考試,又喜為人捉刀,士林有微辭。”“公性任俠,喜為人鳴不平,慷慨好施。”(《容庵弟子記》卷一)
“當世凱呱呱墜地之日,值洪楊正盛之時,比長,性極猛鷙,且有武力,日與同族之昆季世廉、世敦、世傅嬉。稍有忤,輒別家遠行。”(《袁世凱軼事》)
“1876年即袁保中死後的第二年,袁世凱在家鄉同一於氏女子結婚,次年長子袁克定出生。”“袁世凱雖然生了兒子做了父親,可是他自己還是個胡地胡天的惡少,家裏沒人管得住他。結識了一批市井無賴少年,經常帶領他們演習行軍作戰,自己發號施令儼然一世之雄。”(《袁世凱演義》)
其胞叔保慶以道員宦江蘇、山東等省,頗有戰功,老而無子,擬立世凱為嗣,遂往依之,而故態不稍改變。〔日〕佐藤鐵冶郎《袁世凱》。
“胞叔篤臣公保慶為端敏公甲三從子,從端敏公暨毛文達公昶熙轉戰皖豫間,年四十無子,愛公,以為嗣。”(《容庵弟子記》卷一)
“同治八年,公八齡,從篤臣公宦山東,延師明經王誌清授讀,穎悟過人。師導遊明湖,入鐵公祠。從師問鐵公事跡,太息流涕。攜入劇場,遇演忠孝事跡,樂觀不倦,荒唐神鬼,輒屏不視,師大奇之。”(《容庵弟子記》卷一)
“袁世凱在弟兄中排行第四,他的叔父袁保慶沒有兒子,就把他過繼過來做‘一子兼祧’的嗣子,他幼年跟隨嗣父到過濟南、揚州、南京、上海等處。”(《袁世凱演義》)
淮寧令楊某,於考試時虐待生童,世凱聞之,率眾挺身與之抗辯。保慶恐其惹禍,命其仍回原籍。適河南地方凶旱,其堂叔保恒倡辦賑濟,世凱遂襄助之,全活甚眾。災欠之區深感其惠。然好為大言,常侮辱紳耆,恒麵責地方官吏過失,以是官吏鄉裏銜恨切齒,思陰陷之。斯時也,世凱內不容於家族,外不容於官長及鄉裏雲。〔日〕佐藤鐵冶郎《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