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秦淮,鮮花盛開的地方。仿若永不凋零的春天,一直呈現它最美的畫麵。
自古江南多才俊,金陵秦淮出美女。提起秦淮,人們就會想到金陵,仿若門口的兩隻石獅子在歲月的沉澱下,褪去了表麵的浮華,也越加深沉了。那是一種被積蓄的美,一點點地滲透到骨子裏去的古韻。
秦淮的日,秦淮的夜,秦淮的絢爛與頹廢都是不可複製的美麗。秦淮的白天是低調的明朗,似乎是那樣平靜祥和,而夜晚卻是肆意的張狂,釋放一切的妖嬈,蠱惑眾生,哪怕是一種被人不齒的嫵媚。秦淮被源遠流傳下來,那種香煙與美麗在幾十年、幾百年後都是可以想象到的極致的美,被時光保存得這樣完好無缺,依舊美得那麼醉人。
明朝初期,百廢待興,朱元璋奪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成為這天下的主人,萬人之上,普天下百姓匍匐於他的腳下。同時他也不可推卸地擔負起了天下最大的責任。經濟的萎靡不振,朝政的入不敷出都需要他來操心。所以,這才有了秦淮,有了今後無可取代的煙花之地,也有了讓人牽腸掛肚的地方,更衍生出許許多多才子佳人的故事。
也許秦淮河天生就擔負著寄托纏綿相思的命運,這一定是上天的安排。秦淮河流分為兩個源頭,分別是佛教聖地句容寶華山和溧水縣境內東廬山天生橋下的胭脂河。暫且不去深究這兩個源頭在哪個地方,單憑這兩個名字就足以讓人陷入沉思之中。
一頭是給予世人超逸處世態度的佛教聖地,空靈的禪意給人信心,給人希望,更給人歡喜。一頭是散發著濃鬱香氣的胭脂河,仿若河水是由醇香的女兒紅和淡雅的檀木香混合而成的。發源於此,那悠悠的河水定是承載著纏綿與相思的感受。
如今若要再問秦淮河為什麼可以吸引源源不斷的才子佳人聚集於此,大概這就是最好的解釋和說明。她天生便被賦予了紅粉胭脂的命運,她的流水悠悠訴說著千百年來的曆史,訴說著與她結緣的才子佳人。他們的悲歡離合、嬉笑怒罵,他們的每一個眼神和動作,每一個期許和希冀,每一次落寞和惆悵,都在秦淮河畔顯露無遺。秦淮河用她溫柔的臂彎包容著這一切,陪伴著這一切。
河畔上靜悄悄不發一語的文德橋,默默承載著那些或輕或重、或急或緩的腳步,承載著通往別處的連接點。來往的行人摩肩接踵,懷揣著各自的夢和不為外人所知的心事,多少次走過這青石的橋,從未曾停下來與它對視。橋都懂得這腳步裏的相思之情,懂得這腳步裏的惆悵之情,懂得這腳步裏的愛慕之情,種種情愫它都了解。
是那珠簾背後的絕代佳人,還是夕陽西下後的絢爛霞光,惹得這行人來去匆匆,急著趕路?或許二者都有吧!每逢會試結束,從中解放出來的學子們拋卻考取功名利祿的理想,踏過這文德橋,奔向各處的畫舫遊船,奔向某個紅粉佳人的懷抱。那裏是溫柔鄉,屏蔽一切世間的煩惱憂傷,在這裏隻有快樂罷了。
天地間萬物之外,也就是這文德橋與秦淮河朝夕相伴,河水倒映著橋的影子,橋偎依在河水旁。從未有過言語,從未將心中的情感表達,彼此卻惺惺相惜,共同包容著各個朝代的盛衰榮辱和更迭變換。多少人曾站在河畔旁的雕欄玉柱前眺望遠方,默默想念著某張麵孔,縱使隻在腦海中也如此生動鮮活。
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秦淮河在這靜靜流淌的千年裏,輝煌至極也好,殘敗不堪也罷,隻是這樣在歲月的沉澱下承受住考驗,捍衛著她昔日的榮光。這一身的落寞和半世的羈絆,就隨著飄揚的曲調和美酒的芳香一同飄散在空氣中吧!成與敗,得與失,都留給後人去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