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一生之中,除了對冒辟疆敬愛有加外,還有一個人是她視為偶像的女子,這便是柳如是。如若沒有她的鼎力相助,便沒有董小宛與冒辟疆婚後的幸福生活,也許董小宛看不到現在的陽光。
柳如是本名楊愛,後改名柳隱,字如是,又稱河東君。因讀宋朝辛棄疾《賀新郎》中“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幼即聰慧好學,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台,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與金陵之間。
她的恩愛情仇也頗有一段充滿曲折的故事。年少時曾與南明複社領袖張溥、陳子龍友好,更是與陳子龍情投意合。無奈由於陳子龍的妻子張氏與她不能相容,最後隻得淒然離去。一段感情無疾而終,並在她心中留下久久難以痊愈的傷。這是付出一顆真心後,被現實碾得粉碎的結果。
從此之後,對能夠與她伴隨終身的人選,她有很高的要求。許多名門雅士慕名前來,奉上一顆真心向她求婚,招式千奇百怪,她一概看不中。有些人她根本不想與之交往,也有一些隻停留在友誼的階段。能讓她思慕的人遲遲不肯出現,她也並不著急。她知道該來的一定會來的,她可以擁有的,上天一定不會錯漏。
崇禎十一年初冬,供職京師的江左才士錢謙益,本已高居禮部侍郎之職,眼看又要提升,卻因賄賂上司之事被揭露,不但受了廷杖之責,更是免去了官職,被迫返回原籍常熟。那時他已五十七歲高齡,猝遭巨變,心境黯淡悲涼,一路逶迤南歸。
途經杭州時,順便前往西湖上蕩舟閑遊,排遣愁懷,疲倦時便落腳在杭州名妓草衣道人家中。當時恰逢柳如是也客居杭州,是草衣道人門上的常客,那天正巧將一首遊湖時即興作的小詩放在了草衣道人的客廳裏。錢謙益無意中發現了那幀詩箋,拿過來輕聲誦讀:
清樽細雨不知愁,鶴引遙空鳳下樓。
紅燭恍如花月夜,綠窗還似木蘭舟。
曲中楊柳齊舒眼,詩裏芙蓉亦並頭。
今夕梅魂共誰語?任他疏影蘸寒流。
聽到如此清麗別致的詩句,本身就是詩詞大家的錢謙益不由得大加讚賞。善解人意的草衣道人心領神會,便建議錢謙益明日邀請這位詩詞的作者一同遊玩,這樣一來,便可以有機會進一步的探討詩詞。錢謙益自是欣然同意,這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
第二天柳如是果然乘著一隻畫舫前來赴約。西子湖上,三人悠然遊蕩在湖麵上,好不快活。尚且年少的柳如是,生得嬌小玲瓏,一雙大眼睛炯炯有神,更襯著她俊秀的臉蛋。錢謙益感歎於一個女子,腹內竟藏著錦繡詩情,如今一見,其人又如此可人,不由得心動。
個性開朗的柳如是,雖與錢謙益是初次見麵,卻沒有小家女子的忸怩之態,相反隨心所欲地與錢謙益談起詩詞歌賦,那生動活潑的表情,使錢謙益暫時忘卻了心中的悒鬱,感覺自己也變得年輕起來。一時興起,竟一口氣吟了十六首絕句,以表示對伊人的傾慕之情。
麵對錢謙益的款款深情,柳如是久久平靜的心被打破了,讓她感動不已。曾經曆經坎坷,無枝可依。成名後雖錦衣玉食,又有眾多仰慕者,卻始終無法得到想要的快樂。她想要的並不多,隻是一份真情罷了。隻可惜,她所要的便是這世間最難得的東西。
錢謙益此時已是花甲之年,英姿不再,垂垂老矣。可相比於那些少年公子來說,他的濃情蜜意要來得純粹得多。也許是因為他也曾經曆過人生的大是大非,也曾隨時光動蕩不安,所以才會有這樣強烈的惺惺相惜之情。
春雪過後,便迎來了春風,將江南兩岸吹出了色彩。錢謙益帶著柳如是徜徉於山水間,湖上泛舟,月下賞山,詩酒作伴,日子過得像神仙一般。這樣的良辰美景,心中的感觸頗多。柳如是在仔細斟酌後,幾次向錢謙益表露真心,她願意以身相許。隻要他開口答應,她此生便是他的人了。而錢謙益雖然內心喜悅,卻在理智的強迫下,不失時機地將這個話題轉移至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