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學校、全家總動員,寶寶時刻在“受教”(2 / 3)

張然最近有一件很難下決定的煩心事:她的女兒蘇蘇已經2歲了,看著蘇蘇一天天長大,她和老公商量過後,決定重回職場。但現在蘇蘇還不到上幼兒園的年紀,所以就需要另找一個人來看管、照顧蘇蘇。找誰來承擔這項重任,成了張然最難以決定的事情。請保姆吧,一來張然覺得孩子和保姆完全陌生,不如家裏人熟悉一些;二來,自己的工作尚無著落,全家的經濟重擔都壓在老公身上,再請保姆恐怕有些“吃緊”。於是,張然首先“斃掉”了這個方案。

接下來就隻能考慮將蘇蘇暫時托付給雙方的老人了。可是給誰家比較好呢?從距離上來說,張然的公婆家、父母家,距離自己家都差不多遠;從環境上來說,雙方老人都已經退休,生活無憂,閑暇時間多,並且兩邊的老人都很疼孩子,正需要有蘇蘇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承歡膝下”。不過,從情感上來說,張然是比較傾向於自己父母這邊的,她覺得如果以後發現老人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有某些問題,交流起來可以更加直接一些。於是,張然在和老公商量之後,暫時決定請自己的父母來幫忙照顧孩子。

不過,兩個月後,張然就發現了自己這個決定的“漏洞”。身為姥姥姥爺,兩位老人疼愛孩子的心情當然可以理解,但他們卻是無限度地溺愛,凡事都要以蘇蘇為先,典型的“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蘇蘇才跟了姥姥姥爺幾周,就逐漸顯現出了“大小姐”的脾氣。張然跟父母溝通了很多次,讓他們有限度地疼愛蘇蘇,不要過分溺愛。如張然所料的是,自己和父母溝通起來的確沒有過多的顧慮,比較隨意,但效果卻不盡理想——蘇蘇仍然是一身的“小毛病”,張然批評她,她還會說:“姥姥就允許我這樣做!”張然哭笑不得,隻好跟老公商量,把照看蘇蘇的任務更多地放到公婆身上。

這次張然並不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選擇的,而是經過了充分的考慮。她想到,雖然跟公婆溝通起來可能比不上在自己家那麼自在、隨意,但兩位老人也都很通情達理。更重要的是,婆婆是個很明事理、見識廣的女人,在管教老公的過程中就很少溺愛、袒護,所以老公現在是個很有擔當、很成熟的男人。基於這一點,張然覺得到了蘇蘇這裏,婆婆肯定不會無原則地溺愛。

張然向公婆表達自己的意思之後,特意告訴他們,蘇蘇需要一份理智的愛,而她的姥姥恰恰是愛到“無法自拔”,有時缺乏理智。張然表示了自己對蘇蘇未來的擔心。兩位老人一聽就明白了張然的意思,點頭表示道:“然然,你放心,既然你相信我們,我們就一定給你教出一個知書達理的好女孩,肯定不會無原則溺愛。”聽到公婆這樣聰明、善解人意,張然的心一下子就放輕鬆了。果然,蘇蘇的“小公主病”在一段時間後得到了遏製。並且,她依然成長得很快樂、很健康。

老人對孩子的愛常常比母親還要深,因而表現出來就成為了一種無原則的“溺愛”。老人的這種愛心是需要肯定的,但方法是一定要糾正的,否則對於孩子就不是“愛”,而是“害”。所以,這就給媽媽選擇帶孩子的老人有了一個標準:一定要找能夠理解理性愛孩子重要性並且能夠盡量做到的老人。當然,老人的方法也許不能一步到位,需要一個改善的過程。這時身為女兒兒媳,一定要注意方式,不要讓付出愛和辛苦的老人家傷心。

另外,媽媽請哪邊的老人幫忙,還有一個因素不可忽視,那就是老人的健康問題。如果有一方的老人身體狀況比較差,那麼就不要再給老人增加壓力,以免加重老人身體的不適。尤其是在孩子比較調皮、比較難看管的情況下。假若兩方的老人身體都不太好,那麼寧願將孩子送托兒所,或者請保姆,也不要勉強老人。

當然了,孩子能夠給老人帶來很多歡樂,在一定程度上讓老人的身體變得更加健壯,這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即使老人無法長期照料孩子,身為女兒兒媳,女人也要經常帶孩子去看望老人。讓孩子擁有隔代的愛、來自老人的愛,擁有更多的親屬,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很有益處的。

職場媽媽育子經

從某種意義上說,請更加有見識、更加理性的老人來照看孩子,其實也是為孩子擇了一所“好學校”,因為這時老人承擔的是“家庭教育”的責任,而家庭教育對於孩子來說又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身為人母的你,千萬不要憑感情托付孩子,要全方位考慮,做出對孩子最好、對老人也最適合的選擇。

理智溝通,不為孩子傷長輩心

上班族媽媽無暇照顧孩子,基本上都會選擇請公婆或父母來照看。老人在幫忙帶孩子的過程中,因為兩代人的生活習慣、育兒理念不同,因此會產生各種問題和矛盾。這時,作為晚輩要理智地和老人溝通,減少在教育孩子和日常生活中的摩擦。這樣,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就更加健康。

首先,作為孩子的媽媽,要承認老人帶孩子是有一定益處的,不要全盤否定“隔代教育”。比如,在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的問題上,老人更有經驗,能夠輕鬆地解決孩子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又如,老人對孩子是十分有耐心的,同時能夠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這是父母一輩人比不了的;更關鍵的是,老人幫助帶孩子,父母就能騰出足夠的時間發展事業。所以,媽媽們不要從一開始就對隔代教育有反感心理,要看到老人帶孩子的好處。

光從心裏知道老人帶孩子的好處還是不夠的。媽媽們要“嘴甜”一些,將自己對老人的感謝表達出來,讓老人們感覺到自己是受到歡迎的。要知道,老人們不會去不歡迎他們的地方。尤其對於公婆來說,也會擔心自己帶孩子會讓兒媳婦有不滿意的地方。這時,身為媽媽,就應該讓他們知道,你非常希望他們來協助你們照顧孩子,孩子也會非常喜歡他們。

其次,媽媽可以先傾聽老人帶孩子的方法。雖然現在你已為人母,但在很多經驗方麵肯定是比不過老人的。另外,當然也會有一些教育孩子的問題和老人產生分歧。這時,花一點時間和老人事先進行溝通,聽取老人的想法,其實是有益無害的。對於老人那些寶貴的經驗,媽媽可以表示接受;對於一些老人教育孩子的不當方式,比如溺愛等,媽媽也不要在一開始就否定,可以嚐試跟他們溝通,讓他們自己明白那種方法可能已經過時了,或者不是很恰當。這樣,老人也會在日後帶孩子的過程中有所注意。

轉眼間,石敏生下兒子霖霖已經有一年了。在給霖霖過完一周歲生日之後,石敏對老公說,自己也應該找一份工作了,一來增加家裏的經濟收入,二來也是對自我的提升——她可不想一直悶在家裏當家庭主婦。老公很尊重石敏的選擇,表示支持。

這件事情剛決定好,石敏又有點猶豫了,因為她轉念就想到:自己出去上班,霖霖肯定要交給自己的公婆來帶——她家在外地,父母是有心無力了。公婆很疼霖霖,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畢竟兩個老人的思想都已經很過時,如果再對霖霖百般溺愛,那可真不敢想象會教育出來一個怎樣的孩子。這時老公建議:“咱們可以先跟兩個老人談一談嘛。隻要讓他們明白怎樣對咱霖霖好,他們也不會固執己見的。”石敏聽了覺得有些道理。

第二天,石敏打電話請公婆到自己家來一塊兒吃飯。當她將自己要上班的消息告訴老人,並問他們是否願意帶霖霖時,老人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石敏也很高興,立刻表示了感謝。接著,石敏說道:“爸、媽,我有一些想法,想跟您二老交流一下,是關於霖霖的教育方麵的。我本來也不懂怎麼教育孩子,後來從網上查了一些資料,看了看,人家那些專家說的真是有道理。要是不看一下,還真是對咱們霖霖的損失。”

婆婆問道:“專家都怎麼說的?”石敏回答:“專家首先就提出,說咱們中國家庭教育孩子容易‘溺愛’。咱們愛孩子適度就行了,不能太偏愛他,不能要什麼給什麼,要不孩子以後長大了就很自私,隻知道享受;也不能太心疼他,什麼事都不讓他做,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以後依賴性太強,長大了還什麼都不會幹呢!”說到這,石敏停了下來,看著婆婆的反應。婆婆附和道:“專家說得真對。現在好多孩子都長那麼大了也不太懂事,在家裏很橫,出門了什麼事情也做不了。看來對孩子太溺愛,還真是害了他們。”聽婆婆這麼說,石敏就放心多了。剛要開口,隻聽婆婆又說道:“小敏,我知道現在的年輕人都很注重對孩子的教育,不像我們原來,給孩子吃好穿好就是最大的追求了。所以有些年輕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我們老人不懂。你可以跟我講,隻要對孩子有利,我不會不聽的。”石敏聽了,內心湧起一陣感動:“媽,您有這樣的想法我真是太佩服您了!您真是太開明、太理智了!其實我的意思不是懷疑您的能力,我相信您是沒問題的。我隻不過是想跟您分享一點好的教育方法,咱們一起摸索、互相探討,能把咱們的霖霖教育成一個優秀的孩子,那就是咱們的最終目標!”看著石敏信誓旦旦的樣子,全家人都笑了。

很多老人的思想雖然有點過時,但他們愛孩子的心是好的。如果年輕的父母能夠將道理解釋清楚,說明怎樣做對孩子更好,大部分老人還是能接受的。當然,這其中需要注意溝通方法,隻要告訴老人怎樣做比較好就可以了,不要一味否定老人的做法。

另外,年輕父母可以給老人提供一些建議,比如說給孩子買什麼樣的玩具對他最有利,帶孩子去哪玩對他有好處。有的老人和孩子相處的方式比較“枯燥”,也就是覺得給孩子吃飽、穿暖,再保證他的安全就可以了。然後就由著孩子自己在一邊玩,自己很少參與。這樣,孩子久而久之也會呈現一種“老態”,性格也不那麼活潑。基於此,年輕父母可以建議老人多和孩子互動,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遊戲。這樣一來,既能加深老人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增加孩子對老人的信任,又能讓孩子的成長氛圍更加輕鬆、快樂。

總之,年輕父母在跟老人溝通教育孩子的問題時,一定要肯定、感謝老人的付出;接著再用建議的方式表達老人在帶孩子時的問題,以使老人更容易接受,而不會感到委屈和傷心。

職場媽媽育子經

年輕父母每天下班回家,都可以請老人分享今天帶孩子去了哪裏,玩了什麼,孩子又做出了什麼好玩的舉動。在這基礎之上,對老人的辛苦表示感謝,對孩子的成長表示高興。這種由衷地感謝和快樂,能讓老人感覺到自己是被肯定的,才會更願意接受年輕人提出的問題。

與長輩統一戰線,促成共同協商的好局麵

由於出生與成長環境和時代的差異,如今兩代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往往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比如,老人對孩子大多是限於保證衣食住行上的充足,有時老人會進行一些道德教育,如要尊敬長輩之類的;而年輕一代更注重培養孩子健康的個性和智力發展,往往更多地向孩子傳遞知識,給他更多的自由,讓他自由探索,等等。這些差異性的存在,就有可能導致彼此之間出現矛盾。當然,為了教育孩子的問題導致彼此兩代人之間出現矛盾是不值得的。那麼,如何避免因這些差異出現的矛盾呢?最好的辦法就和長輩“統一戰線”。

首先要和長輩統一戰線,以下幾點是注意事項:

第一,不要在小事上挑剔老人,重要的統一教育觀念。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年輕父母對待老人要平心靜氣,做到統一認識,才能避免在孩子麵前暴露分歧。

第二,不要搶奪孩子的愛。很多年輕父母尤其是母親,總是不自覺地在孩子麵前和老人“爭寵”,生怕因為自己回歸職場就疏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有些老人也喜歡問孩子“喜歡媽媽還是奶奶”的問題。其實這樣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孩子本質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能要求他過分依附、依賴誰,而是要冷靜地看待他的獨立成長,給他更多的機會平等地接觸家庭其他成員,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家庭教育的和諧溫馨的氛圍。這就要求年輕父母,千萬不要有意搶奪孩子的愛,也不能因為孩子在某段時期和老人很親熱就產生嫉妒心理,這不僅會影響自己和長輩之間的關係,還會讓孩子的內心變得狹隘。

比如,有的媽媽看到孩子心裏很惦記奶奶,有好吃的先給奶奶吃,心裏很不樂意。不是當麵對孩子說“奶奶不吃,不用管奶奶”,就是在事後暗暗對孩子說不要和奶奶走得太近。這一來會讓孩子懂得分享、孝順的好品質消失;二來媽媽有些狹隘的心思,也會讓孩子在未來的人際交往中也變得狹隘。從長遠角度來看,媽媽的做法是害了孩子。

第三,年輕媽媽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和老人爭執。老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對,媽媽覺得有必要糾正,也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和老人爭吵。孩子雖然小,但卻是天生的“外交家”,非常聰明。當他們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分歧的時候,他們會很聰明地鑽空子。這不僅對改善孩子的行為毫無益處,反而會導致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帶來很多別的問題。

比如,媽媽、姥姥兩個大人帶著孩子逛商場。孩子看到一件非常貴的玩具,吵著要買。媽媽覺得孩子現在還不能擁有這個玩具,於是拒絕了他的要求。孩子這時本來打算乖乖聽話,但假如姥姥說一句:“既然孩子這麼喜歡,就給孩子買吧。”這時,孩子就會立刻覺得有人給自己“撐腰”,本來要放棄的想法就會變成必須要買。遇到這樣的情況,雖然姥姥的做法欠妥,但做媽媽的千萬不要就這個問題和姥姥爭執。否則,孩子就會覺得姥姥站在自己的角度,為自己維護利益,下一次,孩子想要什麼、有什麼無理的要求,隻要遭到媽媽的拒絕,就會任性地去找姥姥給自己“撐腰”。所以,這時媽媽可以先不動聲色,給孩子買下來。等回到家之後,再偷偷跟孩子的姥姥講明道理,告訴她這樣對孩子沒有好處,然後和姥姥形成“統一戰線”,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大家都說“NO”,孩子就沒有空子可鑽了,會自然而然地聽大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