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孩子有狀況?上班族媽媽也能輕鬆解決(2)(2 / 3)

如果孩子是剛上幼兒園就吵著不上學,那多半是因為孩子不熟悉環境,特別是一下子接觸到很多陌生人,會使孩子感覺到不習慣,從而產生恐懼的心理。其次,生活方式不適應,離開媽媽,從個體活動過渡到有規律的集體活動,這些都會讓孩子覺得不習慣、不開心。

媽媽要想讓孩子一開始就“愛上幼兒園”,就要做好孩子入園前的準備工作:首先,媽媽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幼兒園有趣的事情,引起孩子對幼兒園的向往;其次,媽媽可以事先帶孩子參觀一下幼兒園,熟悉幼兒園的老師、同學、環境,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的樂趣,培養孩子初步的適應能力;再次,媽媽可以提前打聽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先改變家庭的作息,使之與幼兒園的更接近一些,讓孩子提早感受幼兒園的生活。另外,媽媽可以在和孩子聊天的時候,輕鬆、愉快地談起幼兒園,讓孩子覺得上幼兒園是一件快樂的、值得期待的事情,這樣孩子對幼兒園的期待度也會高一些。

小藝今年兩歲半了,下半年就是該入幼兒園的時候了。本來,媽媽蘇婕並沒有把這當做一件大事來看,覺得對於小藝來說入園應該不是障礙,但這幾天小藝的表現,讓蘇婕很是擔心。

原來,蘇婕在和老公商量送小藝入園的事情時,被這個有心眼的小姑娘聽到了,並且還在心裏“盤算”了一段時間。前幾天晚上,小藝突然問蘇婕:“媽媽,你小時候上幼兒園哭了嗎?”蘇婕不明白她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就隨口回答道:“沒有啊。媽媽挺喜歡上幼兒園的。”小藝想了一會,又問道:“媽媽,你一次都沒哭嗎?可是我看別的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哭了。”蘇婕意識到,小藝心中一定是有什麼想法,於是很認真地問:“小藝怎麼知道小朋友上幼兒園的時候都哭呢?”“那天我跟姥姥在幼兒園門口,我看見的。”蘇婕這才明白:這個小丫頭還真有心眼,聽說自己要上幼兒園,還先觀察起來了。她想了想說:“那小藝上幼兒園會哭嗎?”小藝搖搖頭:“我不知道。”小眼神裏透露出一絲膽怯。蘇婕摸摸她的頭說:“寶貝,你知道為什麼那些小朋友會哭嗎?因為他們總以為幼兒園不好玩,所以才哭。但是當他們去了幾次之後,看到幼兒園有那麼多好吃的、好玩的,還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他們就不會再哭了,他們會變得喜歡上幼兒園。所以,上幼兒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小藝你懂嗎?”

小藝聽得很認真,眼睛裏開始有了一絲期待。但她好像又想到了一個問題,又一本正經地問蘇婕:“媽媽,那小藝去了幼兒園,媽媽會想小藝嗎?”蘇婕知道,小藝是在擔心上幼兒園之後,和媽媽分開的時間會太長。她回答道:“小藝,等你上了幼兒園,你比媽媽回家早一些——姥姥會接你回來。這樣,媽媽一下班,就能和小藝見麵了,和以前一樣!”小藝笑了起來:“太好了!”說完還抱著蘇婕的脖子親了一口。蘇婕補充道:“小藝上了幼兒園之後,能學到很多東西,變得很聰明,會講故事、跳舞、畫畫,媽媽到時候會更想小藝,每天都盼著晚上聽小藝講故事,看小藝跳舞呢!”蘇婕這一招果然管用,小藝立刻跳了起來:“太好了!媽媽我想趕快去上幼兒園!”

孩子對不熟悉的事物往往會產生恐懼感,媽媽要做的不是強迫孩子去上學,而是想辦法讓他們對即將麵臨的環境產生興趣。

還有的孩子是已經上了一段時間幼兒園,但突然有一天排斥上學,哭著鬧著怎麼都不去。這時,媽媽就要考慮,孩子是不是在學校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或者和同學鬧了矛盾,等等原因。

如果媽媽發現孩子在幼兒園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或者和同學鬧了矛盾,那麼要查清楚其中的原委。如果是孩子犯了錯,那就要幫助孩子承認並改正錯誤;如果孩子確實受了“委屈”,媽媽要鼓勵孩子勇敢去麵對、去原諒,讓他做個堅強、寬容的孩子。

另外,有時媽媽“不堅定的意誌”,也會讓孩子上學的心思“動搖”。比如,孩子稍微身體不適,或者天氣不好,媽媽就立刻主動不讓孩子去上學了。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幼兒園是可去可不去的,逐漸也會產生不想去的念頭。因此,媽媽首先要堅定意誌,不管天氣冷熱、刮風下雨,都要堅持按時送孩子上幼兒園、上學。如果經常強調客觀原因而不去,會養成孩子怯懦、嬌氣、任性和自由散漫的不良習慣。

讓孩子愛上幼兒園,一定要秉持著培養孩子興趣的原則,千萬不要批評、打擊、訓斥,否則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更加不喜歡幼兒園這個地方。媽媽可以在平時多和孩子交流,聽他講述幼兒園發生的事情,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在課堂上活躍回答老師的問題。時間一長,孩子就能夠在幼兒園中找到快樂。

職場媽媽育子經

即使媽媽希望孩子“愛上幼兒園”,也不要將幼兒園描述得過於理想。老師人數畢竟有限,要同時照顧很多寶寶,難免出現不周到的時候。如果寶寶覺得現實與理想差距很大,就會產生失落感,從而引發哭鬧等行為。媽媽應積極地與老師溝通聯係,了解寶寶在幼兒園時的狀況,幫孩子輕鬆度過分離焦慮階段。

小小“脾氣狂”——是受了誰的影響

媽媽們是否有過這樣的苦惱:自家寶貝活蹦亂跳地長大了,可脾氣也一天天大了起來。一句話不高興就噘嘴;你還沒弄清楚怎麼回事,他或許已經坐在地上大哭去了;孩子一發火就罵人、砸東西,甚至打人;情緒反應十分簡單,不懂什麼是開玩笑,你逗他一下,他立刻會哭起來;常常對很小的事情也沉不住氣;聽不進任何人的勸說,尤其是生氣的時候,往往是你越厲害他鬧得越凶……

身為媽媽的你,如果自己的孩子跟上麵好幾條都“對得上號”,相信你一定很焦急。於是,媽媽往往做出下列反應:當孩子發脾氣躺在地上大哭大鬧的時候,媽媽為了趕快“了事”,立刻連哄帶騙,答應孩子無理的要求,給孩子一些不應該的承諾,讓孩子趕快結束“胡鬧”。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第一媽媽不久就會慣出一個蠻不講理的“小公主”“小王子”,第二孩子會變得越來越難哄,你做出的承諾也要越來越“大”。另外一些媽媽的處理方法則不這麼溫和,看到孩子亂發脾氣,媽媽的脾氣似乎來得也很快,暴怒之下就會將孩子訓斥一頓、打一頓。其實,上述兩種解決方法都不太恰當,媽媽既沒有了解到孩子胡鬧的原因,也沒有恰當地解決孩子的問題。

那麼,媽媽怎麼做才合理呢?首先,當然是要弄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對於一歲半以前的孩子來說,不愉快的情緒往往與身體需要有關。比如,孩子餓了、困了、尿布濕了,或者身體不舒服,都會表現在臉上。這時媽媽當然就要以解決孩子的身體需要為主。另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發脾氣,還可能有這樣兩個原因:一是要人抱,許多嬰兒養成要抱的習慣,放在床上就會大哭大鬧。二是認人,嬰兒到6個月時就懂得認人了,要自己的媽媽或者別的親人抱,親人走了就不高興。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所帶來的不安和恐懼會突然大哭,這實際上是智力發展的表現。因此這時媽媽不必太過在意,更不要去訓斥孩子。

一般來說,孩子從兩歲左右開始,心理上的“不滿”會增多。但這時他們發脾氣的重要原因往往是彌補語言表達能力的不夠。比如,有位媽媽早上匆匆忙忙為一個不到2歲的孩子穿好衣服,又喂他吃飽飯,然後送到托兒所去,其間孩子一直哭鬧不休,媽媽不解,賭氣地把孩子放到托兒所就走了。一直到午睡時,帶孩子的阿姨才發現孩子的一隻小腳趾沒有伸直,在鞋裏已經壓得發紫了。這件事告訴媽媽們,千萬不要讓自己的粗心導致孩子“亂發脾氣”。

3歲以上的孩子語言和思維能力都有了發展,開始懂得是非和好壞,也有一些自我控製的能力。這個年齡孩子基本可以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一般不會因為無法表達自己而發脾氣。這時如果孩子還是一不順心就發脾氣,那就是媽媽教育不當的結果了。具體來說,家庭氛圍差、孩子缺少關愛、父母的溺愛和縱容都會導致孩子的脾氣差。

孩子的成長環境是一個影響其性情的重要因素。父母是寶寶的第一位老師,爸爸媽媽的性格較暴躁、易怒,經常發生家庭戰爭,這些會給孩子的心靈上造成傷害,也會使孩子因為沒有榜樣作用而感到苦惱,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像爸爸媽媽一樣在遇到困難、處理問題時采用簡單暴力的方法。

在情感上感到“饑餓”的孩子,也常常表現出壞脾氣的一麵。有的孩子為了引起爸爸媽媽和其他小朋友的注意,會故意做出一些表現異常現象,像咬人、打人、撒謊、哭鬧等行為。有攻擊力傾向的寶寶並不一定都是個性強悍的,反而是因為內心比較脆弱,用武力來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