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於能力較小、對外界依賴性較強,因而總會出現各種各樣心理上的“問題”,比如自卑、膽小、懶惰、孤僻、霸道、虛榮等等。當孩子出現這些狀況時,上班族媽媽往往尤其感到焦心——既為沒有教育好孩子而自責,也因擔心無法糾正孩子而害怕。其實,孩子出現某些心理問題是很正常的,由於“發病”時間較短,隻要媽媽正確引導是能夠改掉的。上班族媽媽們,放下焦慮情緒,來學一學如何讓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吧!
怕生人——樹立起孩子交際的信心
在家裏愛鬧、愛笑的孩子,一見到陌生人就哇哇大哭;在家裏能說會道、小嘴說個不停的孩子,一被要求和“叔叔阿姨”打個招呼,立刻變成一個小“木頭人”;在家裏總是玩得歡天喜地,但一出門,哪怕是和陌生的小朋友,也縮手縮腳放不開……麵對這個羞澀、怕生的問題,媽媽總是要費一番心思。要知道,孩子的心門是難以打開的,他們的世界也需要外人來慢慢融入。
也許令媽媽們不太理解的是,明明和孩子打招呼的人很和善,麵帶笑容的,但孩子怎麼還一逗就哭呢?這就是媽媽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了。一般來說,6個月以後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陌生人焦慮症”,即一看到陌生人就產生不安全感。甚至有的孩子到了兩歲多,還是看見陌生人就有消極情緒,陌生人伸手逗、摸、想要抱孩子,更是會讓孩子覺得“恐懼”就要來臨。
這種對於陌生人的不安全感,可能與孩子的個性有關。比如,有的孩子天性比較靦腆、軟弱,喜歡安靜。這是性格比較內向的表現。天性是比較難改變的,但媽媽可以通過努力加以改善。這樣的孩子大多是“慢熱型”,改起來比較慢。媽媽對其要多一些寬容和接受,凡事多加鼓勵,肯定孩子做事的獨立性,讓他們逐漸對自己產生信心,漸漸能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敞開心扉。
還有的孩子怕和陌生人接觸,是由於後天某些因素的影響形成的。他們在家中表現得非常活潑,但一出門就變了個人,不敢說也不敢笑。這樣的孩子,多半是有過相關不愉快的經曆,導致心裏留下了對“陌生人”的陰影。比如,假如孩子第一次見到陌生人的時候,表現得不那麼活躍,不打招呼,反而表現得很排斥。而媽媽為了緩解這種尷尬的場麵,就責怪自己的孩子:“你看你這孩子,哭什麼?阿姨這不是在和你打招呼嗎?又沒有誰欺負你。你這樣多不好,真是不懂事……”或者,媽媽不顧及孩子害怕的情緒,強迫孩子與陌生人接觸。當孩子不願意,媽媽又覺得下不了台時,就嚇唬孩子:“不許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當時會哭得更厲害,事後又會因為害怕,在心中留下不愉快的印象。當他們再次見到陌生人的時候,這種害怕的感覺又會回來,當然就無法跟對方很好地交流。
又如,有的孩子本來不怕陌生人,見到對自己親切的人都會表現得很高興、很親熱。而媽媽為了防止孩子出現危險,就會暗暗告誡孩子:“下次不要和不認識的人說話,不要吃他們的東西。外麵有很多壞人,會把你抱走,你就見不到媽媽了!”對於孩子來說,最大的恐懼感莫過於離開賴以生存的父母,媽媽這樣嚇唬孩子,孩子即使原本不怕生,也會在心裏對陌生人產生巨大的恐懼。
羅羅有一個外號叫“小囉唆”,因為他很愛說話,不光常常在家人麵前“口若懸河”,就是見了陌生人,也是個標準的“自來熟”,不一會兒就能和對方熱絡地攀談起來。孩子這麼健談,本來是一件好事,但羅羅的媽媽劉林卻總是不由地擔心,擔心孩子有一天會因為愛說話、不怕生而吃虧。
這天下午,劉林覺得無事可做,就提前去接羅羅放學。剛走到學校門口,就看到有一個陌生女人在和羅羅說話,還不時用手拍羅羅的肩膀,說了幾句之後,竟然要拉羅羅走。劉林嚇了一跳,立刻走上去,一把抓過羅羅,對女人喊道:“你幹嗎!你是不是人販子!你等著,我馬上就報警!”說完,她掏出手機就要打電話。
那個女人也被嚇了一跳,接著她很快就反應了過來,剛要開口,隻聽羅羅大聲說道:“媽媽,這是我們的大隊輔導員,她今天教我們怎麼過馬路呢!你看,那站著好多同學,都在等著學呢!”劉林抬頭一看,果然學校門口還站著幾個小朋友,正看著他們。劉林的臉一下子紅了,她又看了看那女人,果然有點眼熟。她隻好笑著說:“真對不起,我還以為……”大隊輔導員很尷尬地笑了笑,說了聲“沒事”。
回家的路上,羅羅有點埋怨劉林:“媽媽,您也不問清楚,就衝我們大隊輔導員大喊。多難為情啊!”劉林本來心情就受到了影響,這時聽到羅羅的抱怨,不由有點生氣:“你還說呢!要不是你總是喜歡跟陌生人隨便說話,我怎麼會這麼擔心呢!都告訴過你幾次了?壞人很多,不要隨便和陌生人交談。你不聽我的話,現在還來抱怨!好吧,那以後你愛跟誰說就跟誰說吧,就算真的遇到壞人我也不管你了!”羅羅被媽媽這突然的“爆發”嚇了一跳,他心裏不由嘀咕:“真的有那麼多壞人嗎?”
從那之後,媽媽的話就在羅羅心裏“生了根”,他即使在跟不認識的同學說話的時候,心裏也總是虛虛的,生怕自己多說了一句,就會惹來什麼麻煩。當然了,陌生的大人,他更是不敢隨便與之交談。羅羅逐漸由活潑變得沉悶,家裏來了客人,他的話也少多了。劉林察覺到羅羅的變化,也很是納悶:兒子最近怎麼像變了個人似的?能說會道的他哪去了?
正確的教育方法,是讓孩子感覺到和別人相處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讓孩子對人際交往產生恐懼。必要的安全警告固然不可缺少,但不要刻意誇大,否則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觀念,對周圍的人都產生不安全感,從而影響交際。
如果孩子有怕生人的現象,媽媽最該做的就是幫孩子樹立起與陌生人打交道的信心。可有意識地逐步讓孩子接觸外界。一般的孩子都喜歡與同齡孩子一起玩,在與小孩的交往中也就逐漸與周圍的新人接觸,慢慢地當孩子意識到周圍的人對他都很好,就會放鬆緊張心理,漸漸接納一些新人新事。
職場媽媽育子經
消除孩子對陌生人的恐懼,最重要的是讓他覺得有安全感。如果孩子看到陌生人就哭,媽媽可以將他抱起來,然後一邊輕輕拍撫著他,一邊告訴他:“不要害怕,你不認識他,可他很喜歡你啊!”用來緩解寶寶恐懼的心理。如果這時孩子情緒稍微平靜些,不再哭了,也可讓對方用好玩的玩具或有趣的動作等逗引孩子,以聯絡情感,解除緊張心態。
不跟別人玩——寶寶是否太孤僻
在人們的心裏,小孩子應該都是快樂的小天使,調皮、愛玩,喜歡有人陪著,見了同齡人更是很新奇、很高興。如果沒有人陪,他們會覺得備受冷落,會不開心……這是人們對孩子的最主要印象。但偏偏有一種孩子,生來就不太喜歡與人交往,喜歡獨自玩耍,不怎麼跟其他小朋友交往,也很難有什麼東西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這類孩子通常話很少,性格也比較沉悶,喜歡獨自待在角落裏。
孩子沒有“孩子樣兒”,換句話說一點活潑勁兒都沒有,媽媽當然心中焦急。但這樣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不管別人怎麼急,他都不急,總是一副淡淡的樣子,對什麼都無所謂的樣子。既然著急沒有用,媽媽就先靜下心來,找到孩子如此“孤僻”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孩子性格沉悶,不排除有先天的因素。如果父母都是性格比較內向的,那麼孩子也會遺傳一部分這樣的性情。如果是這個原因,那麼隻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極端,媽媽就不用過於擔心,生活中注意加以引導,培養孩子的快樂、積極心境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後天因素,媽媽就要重視。
父母關係不和,經常吵架,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和培養,心靈受到創傷,常常就會表現出一副“冷漠”的樣子。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即使希望快樂一些,也難以達到目的,因此他們隻能沉默寡言,悶悶不樂,久而久之,就好像得了“孤僻症”一般。因此,媽媽要提醒自己,必須給孩子創造一個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圍,遇事多以包容、溫柔的心態對待,盡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和家人爭吵。隻有將家庭氛圍搞好,孩子才能真正感覺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是受到父母關注的,而不是經常被吵架的父母無視的“小可憐”。孩子能感覺到家庭的歡樂和溫暖,當然不會自己到角落去品嚐孤獨的滋味。
有的家庭雖然夫妻不吵架,但兩口子和外界的關係很疏遠,整個家庭對外很封閉,節假日從來不出門,也很少有人到自己家裏來做客。這樣的環境也容易熏陶出一個“孤僻”的孩子。孩子會模仿大人的樣子,或者說是被大人要求,終日待在家裏,幾乎無交際、無娛樂。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因此,媽媽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輕鬆的環境,讓孩子在環境中受到有益的影響。到了假日的時候,多帶孩子到室外玩一玩,到別人家裏熱鬧一下,到遊樂場放鬆一天。孩子的快樂是很容易被召喚出來的,隻要他愛上室外、愛上熱鬧的地方,就會遠離患孤僻症的危險。
父母如果經常隨意批評否定孩子,甚至指責訓斥孩子,孩子就會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會感到自己很笨和行為不好,這種自我體驗幾經反複固定下來,就會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總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會,都不行,誰都不如,於是幹脆一個人縮在一旁不敢出聲,壓抑自我。在日常生活中,媽媽不妨采用一些肯定的評價,如“雖然你沒有成功,但我仍要表揚你,因為你已經努力了。”“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勁,一定做得更好!”這樣注意評價和態度,多肯定和鼓勵孩子,如愛撫、點頭、微笑、誇獎等,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孩子自信、開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