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抓住關鍵——再忙也不能忽略的品格教育(1)(1 / 3)

教育孩子,什麼才是首要的任務?對於忙碌的上班族媽媽來說,一定不能忽略的是孩子的哪一麵?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對孩子的“品格教育”。品格包含著品德和性格,是孩子從很小就開始形成並且陪伴他一生的特性,也是長大後很難改變的。因此,孩子的品格如何,將會對他的一生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上班族媽媽,如果能抽出時間,首先就要關注這個教育的重中之重——品德和性格教育。

黏人寶寶,你不是媽媽的“小膏藥”

有句話叫“孩子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這話一點也不錯。小孩子對媽媽總是有無限的依賴感,想多和媽媽在一起。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令媽媽們最開心、最驕傲的事情。但如果孩子對媽媽依賴的程度太過,不隻像一件“小棉襖”,而是像一貼“小膏藥”一樣,隨時要黏在媽媽身邊,那就不是一個好現象了。

我們也許看到過或聽到過身邊人說起過這樣的情境:孩子太依賴媽媽,不許媽媽上班,弄得媽媽每天出門像做特務一樣偷偷出門,或者幹脆要看孩子演一場哭鬧大戲才能出門;媽媽下班回到家的時候,黏人的“小膏藥”又一刻不停地守在媽媽身邊,不是不許她做家務,就是要隨時跟著她,不管是廚房、廁所、陽台洗衣機旁,媽媽走到哪裏身邊都少不了那個小“跟屁蟲”;甚至有時孩子根本不讓媽媽做任何事情,必須陪著自己玩,否則就大鬧不止……有這樣一個黏人的寶寶,媽媽別說是做家務了,就連自己的休息時間都要搭上。媽媽隻有等到孩子睡著了,自己才能拖著疲倦的身子趕緊做一些必要的事情。

孩子太黏媽媽,還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孩子的交際能力或與其他親人的關係都不會太好。試想,孩子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媽媽身上,好像生怕媽媽插了翅膀飛了一樣,怎麼會有心情去和別人說話、玩耍呢?如果媽媽任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想必孩子將來的人際交往也會有一定的障礙。可見,黏人寶寶,不僅會拖累媽媽,其自身的健康成長也會受限。

那麼,媽媽怎樣才能讓孩子不那麼依賴自己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媽媽要先找到問題發生的關鍵。孩子之所以過於依賴媽媽,常常與以下幾個原因分不開:

第一,媽媽比較強勢,屬於“包辦型”媽媽。這類媽媽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所有的事情都要替孩子一手包辦,這就導致了孩子比較弱勢,缺少主見,自主能力差,於是便不自覺地依賴媽媽,一旦離開媽媽就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媽媽要審視自身,看這樣的問題是否存在自己身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合格的媽媽,必須要教給孩子生活、交際的本領,而不是一味為孩子代勞。孩子什麼都不會,自然將一切希望都放在媽媽身上。這樣一來,媽媽勞累,孩子也沒有學到該有的自立,這顯然對雙方都是一種損害。

第二,媽媽過於“黏”孩子的行為,也有可能導致孩子在日後習慣性地黏著媽媽。孩子是媽媽的心頭肉,加上哺乳和照顧孩子的工作基本要由媽媽來進行,因此孩子在出生之後跟媽媽的接觸、相處是最多的。有的媽媽對孩子疼愛有加,即使在孩子長大些之後,仍然願意盡可能地讓孩子和自己在一起,似乎孩子必須在自己眼前、在自己的照料下,媽媽才能百分百放心。這就導致,孩子的交際能力得不到鍛煉,和他人的相處過少,無法習慣和別人長時間相處的狀況,或者隻能在媽媽在場的情況下和別人有少量互動,媽媽一離開,孩子就要抓狂。這對於媽媽來說不僅會帶來過度的勞累和不自由,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健康成長和交際的莫大障礙。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表現出很極端的兩種性格,在家人或者在媽媽麵前很活躍,而一旦到了外麵,交際能力幾乎還停滯在孩童階段,不敢輕鬆地、大膽地與別人交談。可見,媽媽愛護孩子固然是好的,想多和孩子在一起也是親情使然,但媽媽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稚嫩的小雞,永遠保護在自己的翅膀底下。隻有讓孩子像小鷹一樣去成長、去曆練,孩子才能成長為翱翔天空的勇者。與此同時,媽媽也不會有長久失去“人身自由”的困擾。

第三,媽媽的一些不當行為和語言,也可能無形中將孩子變成“小膏藥”。比如,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有的媽媽會采取“恐嚇”的方法,告訴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很天真,不會分辨真假,通常這樣的話都會當真。媽媽這樣說時,孩子的心裏就會產生一個陰影和疑慮:我如果不注意或者不聽話,媽媽就會真的不要我。這時,孩子會變得一步也不敢離開媽媽。也有的媽媽剛回到職場的時候,為了避免上班離開時跟孩子“糾纏”的麻煩,不跟孩子告別,偷偷離開家裏。當孩子突然發現媽媽不見了的時候,就會產生焦慮、害怕的心理。下一次他們再看到媽媽時,當然會看得緊緊的,生怕媽媽突然又會消失。

在孩子的世界裏,媽媽就是他們的“天”,是他們最重要、最可靠的人。媽媽恐嚇孩子的行為,當然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因此,媽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每時每刻都要顧慮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感受,不要說出讓孩子害怕的重話。

周玉在女兒萱萱2歲之前,幾乎是和她形影不離的。母女倆的關係十分好。沒多久,萱萱要上幼兒園了,周玉也打算再找一份工作,一來打發時間,二來也能為家中財務開源。周玉知道,大部分孩子在剛上幼兒園的時候都要經曆一段適應期,這期間少不了父母的強製和孩子的哭鬧。但她沒想到的是,萱萱上幼兒園的第一周並不那麼“難纏”,總是很乖地去上學。可就在周玉慢慢放下心的時候,第二周的一天,萱萱卻怎麼也不肯去幼兒園,隻是抱著周玉的胳膊,很委屈地說:“媽媽我不要去幼兒園,我不讓你上班!”周玉見狀,第一反應是覺得萱萱在幼兒園和小朋友鬧了意見,或者是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所以對幼兒園產生了排斥心理。但無論她怎麼詢問,萱萱都隻是說“沒有”。周玉很無奈,隻好給負責接萱萱放學的公公打了個電話。公公在電話裏想了半天,說道:“昨天我接萱萱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位熟人,他逗了萱萱一會,還說了‘媽媽隻顧上班、不要你了’之類的玩笑話。當時萱萱也沒什麼特別大的反應,不知道是不是偷偷記在心裏了。”周玉聽到這裏心裏就有數了。她對萱萱說:“寶貝兒,媽媽也不想跟你分開,但是上班是媽媽必須做的事情,媽媽上班,就是為了更好地和萱萱一起生活,帶萱萱去更多的地方玩……”周玉說了很多,萱萱才半信半疑地問道:“那媽媽就是不會不要萱萱了?”周玉抱著萱萱說:“當然不會!媽媽上班的時候也想著萱萱,什麼時候都想著萱萱呢!就像萱萱上學的時候也想著媽媽!”萱萱這才放了心,背上小書包,拉著媽媽的手,準備上學去了。

孩子對待媽媽的態度,基本都是大人的行為、語言影響所致。因此,媽媽如果發現孩子太黏自己,或者突然變得很黏自己,千萬不要急著責怪孩子,要知道,孩子此時可能也是小小“受害者”呢。

職場媽媽育子經

所有的事情都要講究適度原則。母子、母女之情也是如此。太遠則彼此感情冷落,太近也會導致相互之間過於依賴,無法分身做好自己的事情,更難以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媽媽要掌握好尺度,既保證和孩子的親密關係,又要讓孩子有一個自由、寬鬆的成長空間。

遇事靠自己,不做小小“寄生蟲”

在如今很多教育中,來自母親一方的更多是“代勞式教育”。也就是說,由於女人細膩、周到的天性,以及對孩子的愛,很多媽媽習慣將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不僅所有的事情要替孩子想到,還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幫孩子做好。母愛的出發點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媽媽這樣的做法,就無形中造就了很多“小小寄生蟲”。

古人有句話叫做:“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在某種程度形容今天“代勞式教育”下的孩子是很恰當的。正常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所認識的事物、所知曉的道理、所掌握的能力和技能應該是不斷增加的,並且由於孩子的學習能力比較強,好奇心較重,這種增長的速度應該是快速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看似很小的孩子,能夠做一些不“小”的事情——大人們常常認為這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但實際上隻不過是他們沒有真正認識到孩子的創造力和能力。而相比之下,有些孩子除了語言能力發達——隻會說“媽媽你幫我弄這個”,其生活能力、學習能力都很是不足。顯然,這是長期處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狀況下的結果。如果媽媽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很“笨”,不會做這也不會做那,萬事都要依靠自己,那麼媽媽不用急著責怪孩子,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安逸、享受的環境,導致孩子成了今天的樣子。

杜琴的兒子躍躍長得白淨可愛,周圍的人都很羨慕她有這樣一個小天使般的孩子。但最近,杜琴發現自己的“小天使”也有不少缺點:和躍躍同齡的孩子,已經能把自己的玩具玩轉自如了,躍躍卻每次都“懶得”動腦筋思考,每次遊戲進行不下去時,就會第一時間向杜琴求助。周圍差不多大的孩子,自己穿衣、穿鞋、疊被子,甚至擦桌子等簡單家務,都不在話下了,躍躍至今卻連自己吃飯都吃不好,動輒就要媽媽喂,更別提給媽媽做“小幫手”了。

杜琴心裏很是擔心,要是這樣下去,躍躍將來豈不是要成為一個“甩手掌櫃”?這可不是一件好事。那應該怎麼扭轉這種狀況呢?杜琴連續幾天登錄一個“媽媽社區”,從那裏看到很多這種“病例”,也學到了很多解決方法。杜琴終於明白,自己過於“泛濫”的母愛,是導致躍躍缺乏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