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告訴媽媽,聽孩子說話一定要專心。媽媽剛進家門,孩子說的話往往是自己攢了一天的話,或者是很期待跟媽媽分享的事情,因此孩子對這些對話的記憶往往比較深刻。如果這時媽媽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那麼孩子的價值觀很可能就會因此受到影響。
終於下班了,張穎迫不及待地坐上了回家的公車,路上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己可愛的女兒圓圓。母女兩人的感情非常好,圓圓每天都會等著張穎回家,哪怕張穎晚到家幾分鍾,圓圓都會打電話來詢問媽媽。這天,張穎準時回到家中,剛打開門,就看到圓圓已經在門口等待了。那樣子,就像一隻等待食物時焦急的小鴨子。看到張穎,圓圓立刻撲上去,甜甜地喊了一聲“媽媽”。緊接著就像一個小管家婆似的,把張穎的包、脫下的衣服接過來,踮著腳放到門口的衣帽架上,然後立刻將張穎拉到沙發上,一頭紮進了張穎的懷裏。張穎也高興得合不住嘴,忍不住跟圓圓來了個“零距離”的互動。
接著,張穎就把圓圓攬到腿上,問道:“圓圓小同誌,你今天和姥姥玩得怎麼樣?”圓圓立刻響亮地回答道:“我和姥姥去動物園玩了!可好玩了!”張穎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是嗎?那真是太棒了。圓圓還記得都看到了哪些動物嗎?”圓圓搶著回答:“記得記得!我看到了……看到了……”本來還搶著說“記得”,但話到嘴邊,圓圓就說不出來了。張穎笑著等待了一會,見圓圓還是想不起來,就提示道:“圓圓跟姥姥買了票之後,走到動物園裏邊,第一個看到的是什麼?”圓圓又想了幾秒,恍然大悟地說道:“鸚鵡!我們第一個看到鸚鵡!”“嗬嗬,鸚鵡是很漂亮的小鳥。圓圓還看到什麼呢?”圓圓的記憶像被打開了一般,一連串說了很多動物,看著媽媽很有興趣的樣子,她也越說越興奮。
說了一會動物園的事情,圓圓又像個小大人似的,問張穎:“媽媽,你今天工作累嗎?”張穎很欣慰也很認真地回答道:“今天的工作有一點點累,媽媽整理了很多資料。但是媽媽工作得很開心!”圓圓又有些不解:“累了還開心嗎?”張穎回答:“當然了。隻要認真做事情,把工作完成,就會很開心。圓圓去動物園也很累,但也很開心,對嗎?”“對!”圓圓大聲回答著,又和媽媽笑成了一團。
有圓圓這樣一個可愛、懂事的孩子,想必是每個媽媽的心願。但這並不是天生的,媽媽們隻要認真教,用心和孩子溝通,每個孩子都能成長得這麼可愛。
除了談話內容和專心的態度,媽媽下班進家門,還要注意哪些細節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媽媽千萬不要把工作的情緒帶回家。記得有個很優秀的媽媽,曾經在自己的門口掛了一個牌子:“請忘掉工作的煩惱和勞累,帶著微笑走進家中”。總把工作的情緒和勞累表現在家中,這樣的媽媽就擺脫不了愛抱怨的形象,還會讓孩子覺得工作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從而在很小的時候就對工作產生一種排斥感。當然,媽媽消極的狀態,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使其經常處於悲觀、沉悶之中,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害的。
職場媽媽育子經
媽媽進門的前五分鍾必須留給孩子,還要精彩地呈現給孩子。就像人們在對一場盛宴期待已久之後,吃到美味的大餐。這五分鍾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對於母子、母女之間的關係影響也是很大的。媽媽要把握這“黃金五分鍾”,使其發揮最高的教子、親子效率。
飯後加個“大腦營養餐”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笑話:有一對父母,每天晚上吃完飯之後,會互相抱怨白天在單位發生的事情,最後他們的孩子成為了一個庸庸碌碌的“辦公室八卦女”;一對父母每晚卿卿我我、互道衷腸,他們的孩子成為了一個“情場高手”;另外一對父母,每天晚上吃完飯後不斷地為瑣事而爭吵,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了一個出色的辯論手……
這則笑話雖然誇張,但卻反映了一個真實的現象:父母所做的事情,會影響孩子的性情、喜好、價值觀,從而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因此,閑暇時刻,媽媽就要盡可能地多給孩子一些正麵的影響,引導孩子向著最健康、最積極的方向發展。
對於上班族媽媽來說,一天之中比較閑暇的時光可能就是晚上了。忙碌地做飯、吃飯,簡單地打掃過後,就能擁有1~2個小時的閑暇時光。在這一段時光裏,媽媽做些什麼,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大不同的。常見的狀況通常有以下幾種:一是“無為型”,即媽媽什麼都不做,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看書,舒緩一整天的勞累;二是“整理型”,媽媽不斷地整理家中物品、打掃衛生,以求絕對整潔;三是“工作型”,這樣的媽媽通常是“拚命三娘”,白天工作還不算,晚上不加班就覺得全身不舒暢;四是“絮叨操心型”,不停地在腦中核對已完成的事情,搜索未做的事情,叮囑、嘮叨丈夫,生怕忘掉了什麼事情似的;五是“親子互動型”,和孩子消磨掉這為數不多的閑暇時光。
從生活、工作的角度來看,前四種類型的媽媽並不應該受到指責,她們的做法也有一定正當的原因。但如果從育子、親子的角度來說,前四種做法無疑給孩子帶來的是較多的負麵影響。長期處於前四種狀況之下的孩子,難免會因為媽媽的冷落而感覺到不同程度的孤獨,甚至也會讓孩子過早染上某種“症狀”。比如,媽媽一回家就休息,孩子會覺得看到媽媽的大部分時間她都是很“懶”的,因此也不自覺地懶了起來;媽媽一刻也不休息忙著處理家事、工作,也會讓孩子缺少情感交流,而變得冷漠、麻木,隻關心自己的事情;媽媽很嘮叨,也可能導致孩子在媽媽的影響下變得事無巨細,甚至很挑剔。幸運的是,很多媽媽沒有明顯的上述症狀,但有些媽媽不僅有,還可能有不止一種。這就要求媽媽檢討自身,盡量不要在晚上做太多其他的事情,而多把美好的時光留給自己和孩子。
夜晚城市遠離喧囂,陷入一片沉靜,很適合啟發孩子進行一些思考。媽媽可以給孩子安排一些“大腦營養餐”,比如和孩子一起畫畫,在鍛煉動手能力的同時開發孩子的大腦;也可以陪孩子玩一會填字、猜字之類的遊戲,這不僅能增加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還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智力發展。另外,給孩子講故事,在讓孩子增長見識的同時,思考力、記憶力都得到相應的鍛煉,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陳文和丈夫都是廣告設計師,平時的工作很忙碌,常常要加班到半夜。自從兒子川川降生之後,陳文為了方便,就將加班的工作搬到了家裏。正因如此,陳文平時陪伴川川的時間很少,晚飯過後,川川總是一個人坐在偌大的客廳裏玩耍。本來,陳文也沒把這當回事,但後來她漸漸發現,每次家裏來了客人的時候,川川都會黏著對方,“叔叔”“阿姨”地叫個不停,希望對方能和自己一起玩,那渴求的眼神,看起來讓人格外憐愛;而家裏沒有客人的時候,川川則總是很安靜地坐在客廳裏玩,那小背影看上去讓人格外心疼。
陳文想了很久,覺得一定是自己長期以來對孩子的忽視,使孩子內心形成了這樣一種認知:媽媽即使在家,也不會陪我玩,媽媽屬於工作。因此,他幹脆就不會去邀請陳文和自己玩。
得到這樣的結果,陳文覺得既愧疚又傷心,怪不得川川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和媽媽很親昵。她決定改變自己對川川的態度。
陳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放棄了設計師的工作,調到了公司的行政部門,形成了規律的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
調職成功的這一天,陳文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回到家裏,給家人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吃完飯之後,陳文對川川說:“川川,你今天晚上想玩什麼呢?媽媽來陪你玩好嗎?”川川很驚訝地看著陳文,似乎覺得這件事情既不可思議,又是對自己的一個“恩賜”。他有些不習慣地說:“媽媽,你和我一起玩‘蓋房子’吧。”“沒問題,”陳文一口就答應了,“那川川想蓋個怎樣的房子?”川川想了一會回答道:“我就蓋一個美國小朋友那樣的家吧!”陳文嚇了一跳,沒想到川川還知道“美國”,知道美國人的房子是什麼樣子的。她這才發覺,自己和川川的交流實在是太少了。
從這天起,陳文每天吃完晚飯之後都會和川川玩一會,有時是玩玩具,有時是講故事。她發現,川川其實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並且對新事物、新知識有很大的渴望,隻是缺少一個成年人來教。陳文更加慶幸自己換了工作崗位,和川川有了這樣的互動。否則,川川的智力發展很可能受限,這樣一個聰明的孩子可能就要被埋沒了。另外,陳文還發現,川川跟自己的關係更加親密了,每天都叨叨著讓自己快點回家,有時還會很男子漢地關心她,讓她多穿一件衣服呢!
孩子獲取外界知識,認識外界事物的方式中,父母教育是最重要、最必不可少的一環。如果媽媽忽略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那麼孩子可能失去很多學習的機會。且專家也指出,孩子在幼兒時期的性情,對於一生的性格發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媽媽如果能多和孩子一起玩耍,對於孩子心智的發展都是很好的。
不過,晚上和孩子玩耍,媽媽也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要玩得太晚,影響孩子休息的話,會妨礙其身體的正常發育;二是不要和孩子玩太激烈的肢體遊戲,隻要靜靜地坐著給孩子講講故事、動手玩玩具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