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充滿競爭與技術日益發達的信息時代。信息的迅速傳播,平等競爭條件的形成,以及舊封閉環境的被打破,使人們能迅速地獲取信息,並處於一個相對平等的競爭環境中。人們隻有激揚善性,提高競爭實力,才能真正在眾多的競爭者中獲勝,取得更多的成功機遇,這既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對謀求機遇應有的正確認識。
企業要取得市場發展的成功,首先必須確認市場發展機會。
企業,作為社會物質或精神產品的生產經營者,它的出現、生存和發展,首先是隨著市場需要而出現,應市場需要而存在,隨著市場需要的發展而發展。隻要存在著某一方麵的實際需要,這個企業就有存在和發展的機會。因此,企業要發展,確認市場發展機會,著眼點應放在市場需求上。
現代市場是個動態市場,市場情況不斷發生變化,然而在一些企業的實際經營中,看不到市場的發展,不知道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市場營銷策略。自認為隻要生產出來最好的產品就不怕沒有銷路,隻埋頭於技術而將市場變化置於一邊。這種靜止的營銷觀點,使企業陷入深深的困境中,最終導致失敗。
要選擇和確定企業市場發展策略,企業經營者在思想上必須明確:一個企業的經營過程是滿足市場需要的過程,而不是單純的商品經營過程。市場需求就是本企業的發展方向,企業的一切活動必須圍繞這個中心展開。把重點放在滿足潛在市場需求上,時刻注意市場的變化。隻有這樣,才能發現市場發展的機會,才能在變化不定的市場上掌握主動權,才能取得市場發展的成功。
計謀精解
茫茫商海,孕育著無限商機,而商機來自市場。對於每個競爭者來說,機會都是均等的,關鍵看你是否能做到處處留心,明察秋毫;是否能及時、精確地洞悉商機。每一個搏擊商海的人都應以敏銳的眼光,深遂的洞察力,捕捉瞬息而逝的商機,從而抓住成功,開創事業。
對於商海中的弄潮兒來說,商機就是財富。
理論透析
△瞄準市場,捕捉商機
市場是流通的領域,它蘊育了無限的商機,它到處都閃耀著金色的光芒,照亮了每個淘金者,但是,隻有那些善於捕捉商機的人,與市場共舞,才能取得成功。
在現代經濟生活中,一些被人忽視的潛在市場正在不斷湧現,有眼光的企業經營者,就要能挖掘潛在市場,見人之未見,想人之未想。
1.商機總是青睞有準備的大腦
哲人說過,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大腦,成功人士沒有一位是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要抓住商機,就必須早作準備,積極努力地等待著商機的到來。
從實際情況看,很多有價值的機遇並不是單獨地直接地顯露出來的,它通常伴隨著某一重大事件而出現。有些事件影響很大,被新聞傳媒炒得沸沸揚揚,紅紅火火。從表麵看,這些事件本身毫無半點機遇的影子,人們看到的僅僅是一次事件的始末現象,然而這其中卻可能潛在地包含著某種難得的機遇。誰發現了它,誰就可能得到發展、發跡的契機。比如,1994年彗星與火星相撞的事件,本是一起轟動全球的自然現象,各國新聞媒介十分重視,在相撞的前一年就有預告,相撞的時候又連篇累牘,大肆報道,引起世人矚目。對於這一事件,大多數人隻是把它當成一次罕見的自然現象,很少有人看到其間隱含著的機遇。而西方一些廠家卻把它看成是賺錢的絕佳機遇,趁機製造了多種望遠鏡,印製了大量的文化衫,發了一筆橫財。
這種伴隨性機遇一般較為隱蔽,不容易被發現;同時又依附於特定的事件,來去匆匆,稍縱即逝。所以,隻有那些有敏感性的人才可能抓住它,並借此做出絕妙文章來。
有一種機遇是在人們意想不到的時候突然降臨到麵前的,常常令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出現了。人們便用“天賜良機”、“喜從天降”來形容這種並不多見的機遇現象。
類似這種不請自到,讓人喜出望外,甚至使人措手不及的機遇,看上去很有一點神秘色彩。然而,仔細想來卻不難發現,這種喜從天降式的機遇常常垂青那些有實力、有本領又有思想準備的人。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更多的機遇是以平平淡淡的形式與人們相逢的。這種機遇沒有人宣傳,沒有人鼓動,既不驚天動地,也不引人注目,完全平平常常,對人毫無刺激,與其他生活現象毫無二致,有時候很難立即意識到這就是機遇。然而,它很可能就是難能可貴的機遇,是導致一個人命運發生重大變化的機遇。
每一次機遇總是出現在特定時間之內,過了這個時間它就會消失。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就是指機遇的易逝性。機遇如同一列火車開過來,在站上停留幾分鍾,到點就開走,不會總是等著人們。如果哪一位動作慢了,就會錯過時機,你隻能等下一趟車了。
培根說過:“幸運的時機好比市場上的交易,隻要你稍有延誤,它就將掉價了……所以古諺說得好,機遇老人先給你送上它的頭發,當你沒有抓住再後悔時,卻隻能摸到它的禿頭了。”這是對機遇易逝性的形象描述,真是機遇無價,千金難買呀!
機遇又是有曆史性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一代一代的人都有自己探奇涉勝的領域,都有屬於自己這個時代的良好機會,各個時代的人們,處於不同經濟、技術、文化、製度發展階段的人類社會,都有各自追逐的機遇熱點。隨著一塊領域的開發完畢,隨著一種政策被另一種政策取代,一種行業被另一種行業湮沒,機遇的熱點也會隨之流逝,但是還會形成新的機遇熱點。
這就提醒人們必須緊緊抓住時代的脈搏,根據曆史與時代的發展,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分工行業的變化,以及根據國家各種鼓勵政策的改變來捕捉機遇。如果離開曆史發展的軌跡去或前或後地搜尋機遇,就勢必難以成功。
我國現在正處於一個改革開放的時代,在新舊體製的交替與變更時刻,在當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期,在產業發展、商品貿易、科學進步、就業趨向等方麵都有一係列新的變化和機遇產生。奮戰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的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來把握時代機遇的發展線索,取得成功的機會。
2.細察市場,處處留心皆商機
當今商品市場競爭雖然十分激烈,但卻不乏“現成的”或“未開墾”的機會,可以說機會的潛力很大,對於每個競爭者來說,機會都是均等的,關鍵看你是否留心尋找,“處處留心皆學問”告訴你的是同樣的道理。
縱觀當代企業市場發展中商機中商的出現,大致有如下三種情況。
(1)主要競爭對手的危機往往是企業市場發展的良機
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完全空白的市場等著你去發展的情況是不多見的。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往往形成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及各自的消費者,而當主要競爭對手在其原有的市場上發生危機(這種危機可能是企業本身產品質量問題,使企業信譽發生動搖,也可能是企業公共關係未能處理好,而使企業形象受到損失)時,則是企業進入該市場區域的機會。這種情況在當今激烈競爭的市場上到處可見。這可叫做“乘人之危,取而代之”。這種現象說明,市場上各家廠商競爭的結果,往往會形成各據一隅的局麵。然而,各個市場間的壁壘,並不是不可跨越,現存的關卡很少能阻止躍躍欲試者的進入。因此,這種現象從反麵提醒我們,即使企業目前占有某個市場,也不要對自己所具有的競爭優勢過分自信,應居安思危,不能忽略身旁伺機欲動的競爭對手。
(2)市場需求的變化,往往是企業市場發展的機遇
當市場需求發生重大變化時,總會有一些企業因不能適應這些變化而喪失掉一部分市場,那麼,你就應抓住這個機會,發展市場,去占領這部分市場。
引起市場需求變化原因是多方麵的,往往一個偶然的事件會引起消費者對某種商品需求的驟增,企業經營者就要善於把握這種機會,發展市場。1986年,美國《財星》雜誌報導裏根總統之所以在七十高齡仍然紅光滿麵,身體強壯的秘密之一就是他經常吃花粉。於是一個花粉廠商立即借機大肆宣傳本廠花粉的神秘效果。一個普通的新聞報導,由於企業家保持靈敏的嗅覺,借此大做文章,變成了企業市場發展的極好機會。
(3)尋求市場空檔,開發潛在市場
市場空檔、潛在市場是企業發展市場的極好機會,具有阻力小、競爭者少的優點。中國市場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存在著大量的市場空檔。1999年9月27日至29日,美國時代華納集團所屬的《財富》雜誌在上海舉行第五屆《財富》全球論壇。以“中國:未來的五十年”為題,聚集全球商界領導人以及部分政界知名人士到上海探討中國未來發展、對世界影響及尋求與中國合作。組織者縱觀中國20年的巨變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態勢,他們覺得有兩點是不容置疑的;一是中國經濟發展前景良好,而且增長潛力巨大,潛在市場誘人;二是世界上眾多的大型跨國公司都在尋找經濟穩定增長的區域,以便融合進去,獲得自身發展的新商機。如果將這兩點結合起來考慮,結論就是改革開放的中國是世界經濟理想的合作夥伴。正是基於上述認識,他們一致決定,論壇選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