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是指專門在海上、沿岸搶劫其他船隻的犯罪者,或者從海上去攻擊陸地的人。要了解海盜,我們先了解一下海盜這個詞的定義。
在西方,希臘的史學家布魯達克在公元100年左右給海盜行為下了最早的明確定義。他形容海盜為那些非法攻擊船隻以及沿海城市的人。而海盜pirate(peirato)這個詞則是在大概公元前140年被古羅馬的史學家波利比奧斯第一次使用。
在中世紀英格蘭pirate這個詞另外一個比較流行的意思是“海賊”。與現代詞彙連接最緊密的海盜解釋出現在18世紀,即為“歹徒”。
除了pirate這個詞可以表示海盜之外,在9-11世紀的時候,由於維京人的活動,又出現了一個表示海盜的詞:viking,翻譯成中文就是北歐海盜、維京人、海盜等等。
海盜的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即有了海船也就有了海盜。最早的海盜記錄出現在荷馬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在古希臘,人們把在海上謀生的人成為海盜。他們把海盜當成和其他謀生方式一樣的光榮職業。而古埃及哈特舍普蘇特女王在公元前15世紀就曾與海盜作戰。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羅馬人就不得不煞費苦心地對付科西嘉島和撒丁島上的海盜。
隨後的拜占庭帝國也試圖在地中海確立自己的統治,可是他們最終徒勞無功,沒能鏟除地中海地區的海盜。
到了公元9-11世紀的時候,維京海盜打遍整個歐洲,改寫了歐洲曆史,人們叫他們“丹麥人”或者“維京人”。
在14-15世紀的地中海港口,海上行劫幾乎成了“民族工業”,它是窮人謀生的手段,是維持經濟的支柱,甚至成了港口和國家存在的理由。
再近一些,15-17世紀的時候,加勒比海盜更加肆無忌憚,他們很多是政府許可的劫掠者。西班牙海盜、法國海盜、英國海盜等等,各國海盜在這裏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劇目。
17-19世紀,英國、荷蘭和法國的東印度公司也充當著海盜的角色。他們亦商亦盜,在這些國家的殖民侵略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除了我們最常聽說的西方海盜之外,在海盜史上,中國的海盜也不容小覷,出現了諸如鄭芝龍、陳祖義、王直等人物,他們在海盜家族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從地域上看,海盜的活動場所有地中海、波羅的海、黑海、加勒比海、中國海、日本海、馬六甲海峽等等,其範圍從大西洋、印度洋到太平洋,在北極地區諸如格陵蘭等也未能幸免。
也許你會感到驚訝,在地中海、大西洋、波羅的海沿岸的西歐、北歐國家,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海盜不僅不是我們理解的土匪惡霸,反而是備受尊崇的“英雄”。比如早在19世紀,英國著名詩人拜倫就在他的名篇《海盜生涯》裏,為海盜寫下了這樣的讚歌:
凡是懦夫躲避的,我們反而熱烈地尋找/那使衰弱的人暈絕的,我們反而感到/感到在我們鼓脹的胸中最深的地方/它的希望在蘇醒,它的精靈在翱翔。
今天,為紀念這些大海盜、這些“大英雄”,在北歐的一些國家內,還特設“海盜節”,如5月5日是丹麥的“海盜節”。
然而與這些紀念活動相反的是,當代的索馬裏海盜和馬六甲海盜,以及世界上其他縱橫大洋的國際海盜時時在我們的媒體上出現,他們的血腥活動令人驚訝,讓我們恍然從《加勒比海盜》製造的夢幻中驚醒過來。
是過去的海盜與當今海盜殺人劫船的行為不同,還是我們沒有經過殺戮傷痛的記憶欺騙了我們?這種記憶因為與血腥很遙遠,所以變得異常浪漫,所以有了《加勒比海盜》係列片。
海盜,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