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從冷戰到緩和 (3)(1 / 3)

蘇聯的這種大黨主義、大國沙文主義同樣也表現在中蘇關係上。20世紀50年代初,中蘇關係尚好。因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的“秘密報告”,雙方開始產生分歧。1958年,蘇方提出在中國建長波電台與聯合艦隊的建議,被中方拒絕。1959年6月,蘇方單方麵撕毀兩國關於國防新技術的協定。9月,發表關於中印邊境事件的聲明,袒護印度。不久,赫魯曉夫又在台灣問題上配合美國對中國施壓。雙方關係惡化,蘇聯撤走在中國的專家,支持印度再次挑起邊境衝突。1965年3月,以中共為首的七國共產黨拒絕參加“莫斯科會議”。1966年3月,蘇共“二十三大”召開,中共拒絕出席,兩黨關係公開斷絕。同時,蘇方於中蘇邊境屯兵百萬,不斷挑起邊境衝突,1969年3月爆發了“珍寶島事件”。

蘇聯侵捷、中蘇對抗,意味著原來意義上以蘇聯為首的統一的社會主義陣營已不複存在。

與此同時,帝國主義陣營也走上分化、瓦解之路。在此過程中,法國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經濟上,1950年法國提出“舒曼計劃”,主張歐洲煤鋼聯營。次年,法、意、比、荷、盧、聯邦德國六國建立煤鋼共同體,使西歐經濟走向聯合。1957年,六國首腦簽訂《羅馬條約》,決定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58年元旦,條約生效,歐洲有了三個共同體。1967年7月1日,上述三個共同體完全合並,,稱為“歐洲共同體”。該組織的核心是法國與聯邦德國。西歐各國以此與美抗衡,反對美國的控製。

在外交上,戴高樂推行獨立外交政策。一是鼓吹“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以排斥美國;二是獨立發展核武器,於1960年2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三是調整與蘇聯、東歐的關係,並與中國在1964年建立外交關係;四是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1959年,戴高樂提議由美、英、法三國共同領導北約,美國拒絕。次年3月,法國宣布其地中海艦隊從北約撤回。1960年5月,法國拒絕把軍事航空納入北約的空防體係。1963年,法國大西洋艦隊撤出北約。1965年,法國拒絕參加北約軍事演習。1966年3月,法國正式聲明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這標誌著帝國主義陣營出現了很深的裂痕。

聯邦德國隨著國際格局的變化,逐漸放棄原來的“哈爾斯坦主義”,實行“新東方政策”。1969年9月,勃蘭特上台組閣,“新東方政策”正式推行。1970年8月和12月,聯邦德國與蘇聯、波蘭分別簽訂條約。1972年12月,兩個德國簽訂條約。之後,聯邦德國又分別同捷、匈、保簽約。這樣,聯邦德國與除了阿爾巴尼亞之外的蘇東各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而英美的特殊關係自1956年10月的中東戰爭也產生裂痕。戰爭爆發後,美國居然宣布不支持英、法,且對其施壓以中止戰爭。在發展核武器問題上,英國反對美國的“多邊核力量”計劃。隨著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勢力不斷發展,英國三次申請加入,1973年實現其願望。這標誌著英美特殊關係的結束。

戰後初期,日本嚴重依賴美國。1950年至1970年間,日本經濟騰飛,成為經濟大國。隨著日本經濟的不斷發展,日美的經濟衝突不斷。20世紀60年代初,日美圍繞紡織品問題展開鬥爭。1966年,雙方進行“凍雞戰”。此後,日美發生三次貿易戰:一是1968年至1972年的鋼管與紡織品大戰,二是20世紀70年代的“汽車大戰”,三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商品加金融大戰”。在政治、軍事上,日本與美國也存在矛盾。

最後,美國經濟實力下降,引起了美元地位的變化。1960年、1968年和1971年,美元發生三次危機。第三次危機時,尼克鬆政府放棄美元與黃金掛鉤,從而導致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係瓦解。

隨著各國經濟實力的變化、外交政策和戰略的調整,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重重,帝國主義陣營亦趨瓦解。

“布拉格之春”

在捷克斯洛伐克,20世紀50年代局勢相對平靜。60年代中後期,黨內鬥爭日趨激烈。1968年1月,曾遭打擊的杜布切克取代親蘇的諾沃提尼出任捷共中央第一書記,並進行改革開放,出現了被稱為“布拉格之春”的新局麵。蘇聯認為這是“反蘇的自由化運動”,橫加幹涉,但遭捷共抵製。1968年8月20日,蘇聯糾集波、匈、保、民主德國軍隊50萬人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推翻捷政府。雙方經反複交涉,最後妥協。“布拉格之春”被扼殺。

尼克鬆訪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美國曾長期對中國實行不承認和敵視政策。進入20世紀70年代,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打開中美關係大門的呼聲日益高漲。早在1969年,毛澤東委托葉劍英、陳毅、聶榮臻、徐向前4位元帥縱論國際形勢時,陳毅元帥就曾感歎:中美20年長期交惡,真是慨乎言之,美國人可以上月球,就是接近不了中國,接近中國難道比登天還難?為了對抗蘇聯咄咄逼人的攻勢,中美有充分的理由聯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