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民族國家的壯大(4)(1 / 3)

風光一時的歐洲霸主

亞曆山大一世通過一係列戰爭,主要是與拿破侖的戰爭,使俄國的版圖和勢力範圍在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時的基礎上,又向歐洲心髒地帶推進了一步,當他的鐵蹄踏遍歐洲各國時,已毫無疑問是當時的歐洲霸主。亞曆山大一世時代是沙皇俄國在國際地位上的巔峰時期,他是維也納諸條約、“神聖同盟”的主要參與者和主導者,極大地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版圖。維也納體係的影響,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和約。

死於暗殺的亞曆山大二世

1814年,當亞曆山大一世率領大軍威風凜凜奔馳在法蘭西大地上時,作為打敗拿破侖主力的沙皇俄國,其榮耀也達到了高峰。此後40年中,俄國以“神聖同盟”骨幹的身份,扮演“歐洲憲兵”的角色,包括出兵鎮壓了本來與己無關的匈牙利革命。

但1853年—1856年的克裏木戰爭使沙俄從榮耀的頂端跌落到了恥辱的穀底,本來想從多年的手下敗將土耳其身上再咬下一塊肥肉,沒想到遭遇英、法兩國的橫加幹涉,在這場戰爭中,沙俄的落後和腐敗暴露無遺,從槍到船到路,都和英法差了一大截。沙皇尼古拉一世在作戰連連敗北的情況下,精神崩潰服毒自殺。重振這個老大帝國的重任落在了他的兒子——亞曆山大二世身上。

亞曆山大二世從小就接受了作為一個皇位繼承人的培養,在他的老師,主張實行較寬鬆的君主製的茹科夫斯基的影響下,也能接受一些民主思想,他年輕時代周遊歐洲各國,開闊了眼界,也更能反思俄國的現實。

亞曆山大二世明白落後的農奴製已經成為俄國落後的根源。當時俄國90%的人口是農奴,被完全束縛在土地上,生產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也嚴重妨礙了以自由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數百年來農奴製與沙皇俄國的統治基礎緊密結合,以至於曆代多少高瞻遠矚的雄主,包括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去打開這個“潘多拉的盒子”。但曆史已經將責任無可推卻地放到了亞曆山大二世麵前,克裏木戰爭之後,俄國農奴反抗運動一年比一年高漲,遲一天改革,問題就更嚴重一步。

實際上,亞曆山大二世從繼位那一天起就已經決心實行改革。1857年,他成立了“農民事務總委員會”,開始籌備改革。1861年3月,沙皇終於下詔進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兩點:一是宣布廢除農奴製,農奴全部獲得人身自由,包括遷徙、婚姻、改變職業、擁有財產、訂立契約等;二是規定全部土地為地主所有,農民按照規定贖買一小塊土地,贖金數額為土地實際價格的兩三倍,農民支付一部分,其餘由政府以有償債券的方式代付,農民必須在49天內還清本息。還有其他一些方麵改革,如將獲得自由的農民組織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職人員由農民選舉產生,但必須服從地方行政機構的管理。

從亞曆山大二世的改革條文中,可充分看出他的良苦用心。農奴獲得解放之後的關鍵是土地問題,連帶土地解放農奴,讓農奴無償獲得他們一直所經營的土地在一場改革(而不是革命)中是不可能的。因為土地的產權本來為農奴主所有,農奴的經營權是同他們的農奴義務結合在一起的。亞曆山大二世想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貴族和農奴都滿意,在巨變的同時維持國內局勢安定,讓農奴以贖買的方式獲得土地或許已是最佳的選擇。說俄國1861年的改革隻是封建主對農民的一場掠奪顯然是對曆史不負責任的解釋。許多農奴解放之後由於土地減少等原因在經濟上仍然不能自立,必須以封建地租的方式接受地主的剝削,改革是不徹底的,但畢竟已邁過了最艱難的一步。

改革最深遠的影響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大批取得了自由身份但缺少土地的農民擁進城市做工。上層建築為了適應經濟基礎的改變,也做了一些改革,如設立地方自治機構和城市自治局,司法上引進陪審製度,給予大學廣泛的自治權等,1874年開始軍事改革。

但是,亞曆山大二世統治後期,思想越來越趨向保守,俄國離真正的憲政還很遙遠。

被解放的農民由於土地減少、支付贖金,以及由改革帶來的混亂,破壞了以前的那種安定感,反抗鬥爭更加激烈了。1860年農民騷動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增至1176次。但俄國的政局大體上仍保持穩定,終於度過了這段混亂時期走向新時代。亞曆山大二世本人則成為打開“潘多拉盒子”的犧牲品,他成為歐洲曆史上遭到刺殺最多的帝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