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民族國家的壯大(1)(1 / 3)

彼得一世改革

17世紀末,西歐的經濟文化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而在遙遠的俄國,人們仍生活在野蠻的農奴製之下,國家製度腐敗,生產技術水平低下,社會文化生活充滿了中世紀的愚昧氣息。在西歐人的眼裏,俄國仍是一個未開化的、落後的和微不足道的小公國。這時候,彼得大帝適時登上了曆史舞台,使俄國迅速發展成一個歐洲大國,整個歐洲為之震動。

1682年,在複雜的宮廷政變中,年僅10歲的彼得和同父異母的兄弟伊凡同立為沙皇。但是,政府的皇權都操縱在兩位年幼沙皇的姐姐索菲亞公主手中。1689年8月,索菲亞企圖殺害彼得,自立為沙皇。彼得在一部分貴族和軍隊的支持下,鎮壓了這次政變,開始親自執掌政權。

彼得自幼同使館的外國人過往甚密,深受西歐文化的熏陶。年輕的彼得更是胸懷大誌,決心改變俄國落後的麵貌。他順應客觀形勢的需要,主張效法西方,實行改革。

1697年,彼得一世組織了一個由250多人組成的高級使團,前往歐洲國家訪問考察。他自己則化名為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的身份隨團出訪。考察團先後考察了瑞典、普魯士、荷蘭、英國等國的政治製度、工業生產、軍事技術以及科學文化、風俗習慣等,並進行了一係列的外交活動。彼得親自出席旁聽了英國議會開會,參觀學校、博物館,並到荷蘭和英國的造船廠當過木工、做過學徒,學習造船技術。

這次出國考察,使年輕的彼得深切地感受到俄國的落後,他決心勵精圖治,迎頭趕上。1698年7月15日,正當彼得一世準備動身由維也納去意大利的威尼斯繼續考察時,忽然接到奏報:索菲亞公主在國內策動了幾個射擊軍兵團發動了武裝叛亂。於是,他不得不中斷在國外的考察,帶著一年多來在國外的收獲,更懷著改革的決心,匆匆返回俄國。

一踏入國門,彼得一世深感本國人生活習俗的粗鄙。因此,他決心從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入手,從剪掉俄國男人習慣保留的胡子開始,來一個大刀闊斧的改革。

於是,從領主、貴族和宮廷人員開始,一場剪胡子運動在全國各地迅速開展起來。剪掉胡子,改變俄國人的外觀,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彼得一世通過這件小事,顯示了他要徹底改變俄國落後麵貌的決心。

此後,彼得一世又下令禁止各級官員再穿長袍,一律改穿西服。

彼得一世花了很大力氣進行軍隊改革。興辦兵工廠,造船、鑄炮,改善軍隊的武器裝備。同時,擴大征兵,建立了一支擁有130個兵團、20萬士兵的強大陸軍和一支擁有48艘戰艦的海軍。

為了改組國家管理體製,加強中央集權,1711年,彼得一世下令廢除元老院,成立樞密院。同時把全國分成50個省,省長由政府直接任命。1721年,他罷黜了反對改革、幹預皇權的大教長,把教會直接置於皇權之下。隨後,他又頒布了“官秩表”,打破門第和資曆限製,實行論功取仕、量才錄用。這一改革,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政府中升任要職。彼得的第一位總檢察長雅古任斯基小時候放過豬,他的親信大臣、陸軍元帥緬西科夫曾經在莫斯科街頭賣過肉包子。

彼得及其改革是俄國曆史上重大的改革,開始了俄國向歐洲資本主義文明的邁進,並使俄國躋身於歐洲強國的行列。彼得激烈、激進的改革,不僅改換了俄國人的頭腦,甚至改變了俄國皇族的血緣。他嚴厲地鎮壓改革的反對派,不惜處死反對改革的親生兒子阿列克塞。馬克思曾說過:“彼得大帝用野蠻製伏了俄國的野蠻。”

改革之後,俄國富強了。彼得又開始為俄國尋找出海口,南方不行,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進攻目標就是瑞典。瑞典是北歐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歐洲強國之一,它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彼得要和瑞典爭奪波羅的海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是對俄國的一次嚴峻的考驗。

1700年秋天,彼得率3萬大軍包圍了瑞典的城堡納爾瓦。俄軍一連猛攻了兩個星期,瑞典軍隊頑強抵抗,納爾瓦城堡又非常堅固,俄軍的炮彈都快打完了,納爾瓦依然還在瑞典人手裏。這時,瑞典18歲的國王查理十二世親自率領1萬多名瑞典軍人,首先擊敗俄國的盟友波蘭和丹麥,然後又以閃電般的速度來到納爾瓦,增援被圍的軍隊。

初冬的北歐已經十分寒冷了。俄軍在納爾瓦激戰了將近一個月,疲憊不堪,後邊的糧食又供應不上,俄軍忍著饑餓伏在戰壕裏,怨天怨地。瑞典軍隊在淩晨時分突然發動了攻擊,前鋒悄悄摸到了俄軍陣地上。俄軍立即亂作一團,有的漫無目標地射擊,有的看勢頭不好開始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