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東條英機並未高興多久。就在他搜羅殘兵敗將舉行傀儡會議前後,蘇、美、英三國先後在莫斯科和德黑蘭舉行了三國外長會議和首腦會議。在三國首腦會議上,通過了“霸王行動”作戰計劃,決定美、英軍隊大約在1944年5月1日在法國北部登陸,進攻德國心髒地區,並在德國垮台以後12個月內擊敗日本。
三國首腦會議的消息傳到東京以後,日本統治集團的頭目們真是又驚又怕,東條英機一時間呆若木雞。他隱約感到,“大東亞共榮”的迷夢是做不成了。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法西斯頭子東條英機企圖把華北變成他的“大東亞兵站基地”,實現其“以戰養戰”的侵略政策,動員了大量兵力,對中國抗日軍民進行殘酷的清剿掃蕩,瘋狂推行所謂“治安強化運動”。
日本帝國主義在推行“治安強化運動”的同時,對淪陷區的人民大肆進行經濟侵吞和掠奪,並且在淪陷區大力推行奴化教育,配合其軍事政治攻勢。
麵對東條英機發動的瘋狂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軍民同殘暴的敵人展開空前激烈的大搏鬥,不斷粉碎日寇的“治安強化運動”。在對敵鬥爭中,解放區軍民創造性運用了地雷戰、地道戰等獨特的戰鬥方法,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的正麵戰爭,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7.東條英機的末日
1943年,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了戰略轉折階段,蘇聯紅軍大規模西進。在西歐戰場,盟軍控製了地中海,德國本土正遭到空襲;在中國,解放區軍民勝利粉碎了東條推行的“治安強化運動”;在太平洋戰場,自中途島戰役之後,日軍轉攻為守,盟軍開始了局部反攻,上述形勢已經預示著法西斯末日即將到來。但東條英機困獸猶鬥,他要重新規劃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戰略行動,他要拚力挽救即將傾覆的帝國大廈。
1943年9月30日,東條英機在禦前會議上宣讀了他的戰略計劃:“為了完成帝國的戰爭,在太平洋及印度洋方麵,包括千島群島、小笠原群島……緬甸這一圈子,應該為絕對確保的重要地區。”“從戰爭開始到結束,要確保國內的海上交通。”
東條十分清楚,海上通道一旦被掐斷,就等於人被扼住了氣管和食道,日本這個島國就將因為資源匱乏而經濟解體。因此,他命令不惜一切代價要保證海上交通順暢。
與此相對立,美國也在尋求打敗日本的途徑。美國認為,打敗日本的關鍵,就是“通過太平洋全麵作戰,南北兩翼進行支援”。按著這一方案,美軍接二連三地攻占了日軍占領的馬紹爾等島嶼,嚴重打擊了日本海軍、陸軍軍事力量。
日本在太平洋上相繼失落一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島嶼和港口,這使東條英機十分震驚。東京電台驚呼:“戰局變得如此嚴重,而且空前激烈。敵人作戰的速度表明,進攻的力量已經威脅到我們頭上來了。”
東條英機決心扭轉危局。他認為,日本海軍戰鬥力逐漸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製止盟軍進攻和一舉改變局勢的唯一辦法,就是進行決戰,在決戰中消滅對方。於是,他指示海軍省和陸軍省一起研究這個問題。
但是,日本海、陸兩軍在形勢日緊的情況下,內部矛盾日益尖銳起來,互相之間拚命爭奪戰爭經費和戰略物資,尤其是都想多得到一些飛機。雙方的激烈爭執使東條大傷腦筋。而此時美軍的攻勢更為咄咄逼人。
在東條百思不得良策之際,其顧問官左藤建議將日本的戰線收縮,將軍隊撤到菲律賓,在那裏設下最後的戰場,與美軍決一雌雄。這種大規模撤退,東條認為參謀本部會反對,因而沒有采納左藤的意見。但是受這件事情啟發,東條產生了一個新的念頭:如果自己接管了參謀部,那麼今後推行軍事決策不是就沒有阻力了嗎!他決定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以便獨斷獨行。
於是他召來參謀總長杉山,建議他辭職。並且解釋說:在此非常時期,最好由他本人兼陸相和參謀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