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西北六山(3)(1 / 3)

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這首著名的《塞上作》一詩,永遠地寫在我們的夢中。冰川退縮,濕地減少,源頭溪流幹涸,加上淘金、亂砍濫伐、挖蟲草、盜獵以及過牧等人為因素,引起高寒草原和河穀灘地生態急劇退化,黑河源頭產流區水量大大減少。裸露的河道無奈地幹涸著,大片的胡楊林枯死了。

石羊河也正在祁連山南營雪水稀缺和地下水位的下降中陣痛、呻吟,像一名硝煙中的戰俘企求這個世界能夠釋放她的肉體和靈魂一樣,等待不知珍惜的人們的挽救。

一曲匈奴歌,雙淚落君前。自然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祁連山冰川縮減,河西走廊已經成為中國北方強度最大的沙塵暴源頭。

專家警告:祁連山是個複合的高山生態係統,脆弱而敏感,目前的退化狀態令人擔憂,而且沒有根本的遏製辦法,如果人為活動的影響再得不到徹底的禁絕,退化的速度還會加快,到那時,祁連山就是“河西的死亡線”了,“西北的綠色走廊”可能最終不複存在。

好像呼籲的人還相當多。耳邊分明響起了一句句口號: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也是保護我們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大環境。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大自然一定會回報而且惠及我們的子孫。否則,我們將遭遇到無情的懲罰和報複。

火焰山

它東起鄯善,西至吐魯番,宛如一條赤色巨龍橫亙在吐魯番盆地中部。

古代文人留下的著作,大凡都是後人心中的故鄉。火焰山也不例外。明代晚期吳承恩一部《西遊記》,使火焰山披上一層神奇色彩,成了一座天下奇山,在成千上萬讀者觀眾的心靈,浸潤出一片神往之情。

火焰山名揚天下,這要歸功於吳承恩著的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火焰山的神秘,就是借了劇情和演員藝術感染力的撒播。

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三調芭蕉扇”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原來火焰山是孫悟空大鬧天宮時,蹬倒了太上老君的煉丹八卦爐,有幾塊耐火磚帶著餘火落到了地上,化生出來的。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路上,有座火焰山,這裏無春無秋,四季皆熱,火焰山八百裏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大火烈焰之勢,如在眼前。穿越火焰山,不是上刀山,卻是入火海,麵臨著死生考驗。大智大勇的孫悟空智鬥牛魔王,三借芭蕉扇,衝著火焰山攢足了勁兒,扇了七七四十九下,果然,有火處下雨,無火處天晴,師徒四人翻過了火焰山,向西天取經而去。這段故事早已家喻戶曉,火焰山與唐僧與孫悟空師徒聯係在一起,更使火焰山披上一層神奇色彩,成了一座傳聞天下的名山奇山。

想起小時候讀到的千古名作,令後世中國人歎為觀止。唐三藏取經受阻火焰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火焰山與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鐵扇公主、牛魔王的神話故事和人物,又一次展現在我們麵前,複活在我的記憶裏。

就這樣,一座威儀的神山,一個甜蜜的地名,一種神奇的向往,一直在我心頭縈繞。由於工作關係,我上過兩次火焰山,也時常經過,不為取經,不為曆險,隻為一種精神的向往。

火焰山為天山支脈之一。億萬年間,地殼橫向運動時留下的無數條褶皺帶和大自然的風蝕雨剝,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勢和縱橫的溝壑。在烈日照耀下,赤褐砂岩的閃光,熾熱氣流滾滾上升,雲煙繚繞,猶如大火烈焰騰騰燃燒。

赭紅色的沙礫,赭紅色的碎石,一望無際的赭紅色的荒漠,在刺目的日光下蒸騰著赭紅色的熱氣,放眼望去,找不見一絲生命的跡象,甚至找不到一叢枯草,真是名副其實的赤地千裏。據地質學家說,火焰山是天山東部博格達山南坡前山帶一個短小的褶皺,形成於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期間,距今約有二千萬年。火焰山,當地人稱克孜勒塔格,即“火紅的山”。這是一條東西長約一百公裏,南北寬十公裏,山雖不高,平均高度五百米左右的年輕褶皺低山。形成於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期間,距今約兩億年,出露的地層以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沙礫岩層褐紅色泥岩為主。山體雄渾曲折,主要受古代水流的衝刷,山坡上布滿道道衝溝。山上寸草不生,基岩裸露,且常受風化沙層覆蓋。絳紅色煙雲蒸騰繚繞,恰似團團烈焰在燃燒。紅色的山體熱浪滾滾,蒸騰繚繞,恰似烈焰在燃燒。《山海經》中稱之為“炎火之山”。南北朝時名為“赤石山”,唐代稱為“火山”,明朝始稱“火焰山”。

書架上珍藏的古詩集中,有許多關於西域方麵的,其中以唐朝邊塞詩人岑參的為最愛:

火山今始見,

突兀蒲昌東。

赤焰燒虜雲,

炎氛蒸塞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