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準媽媽產前心理調適谘詢

懷孕前的心理準備

結了婚就應該當媽媽。因工作或經濟等原因,有時也要將做媽媽的時間推遲,但最好選擇在30歲之前生育,不過也不要早於24歲。因為這一年齡段,女性精力比較充沛,而且身體各方麵的健康狀況都比較好,生殖器官發育也比較完善,有利於優生優育。而30歲之後生育孩子,先天愚型的發生率高。

值得一提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女性在24~30歲之間懷孕都能生出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因為優生優育受到諸多方麵的影響,其中懷孕期間的心理狀態就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所以,在懷孕前做好心理準備,把自己的心理調適到最佳狀態,是十分必要的。

做好無私奉獻的心理準備?

從懷孕到分娩以及日後對寶寶的養育,都將使你的生活發生變化,而且還要承受以前不曾出現的壓力,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所以,為了優生優育,在懷孕之前,就必須做好無私奉獻的心理準備。不要等到懷孕後,隨著胎兒的一天天長大,日常生活受到諸多限製時,表現得悶悶不樂。這對胎兒的健康成長,可能有很大的影響。那麼,在懷孕前,要做好哪些無私奉獻的心理準備呢?

首先,從某種意義上說,婦女一懷孕就意味著無憂無慮的青年時代已經過去。因為懷孕之後,為了胎兒的健康,你需要注意的事項很多,許多社會活動和愛好將受到極大限製。比如,隨著孕齡的增長,原定的健身健美活動需要修正甚至被迫停止;再也不能想去看電影時跳上車就走,也不能很晚才回家了;如果平素喜歡和幾個要好的朋友去泡吧,現在也隻好減少次數或忍痛割愛了,如此等等。

其次,懷孕對你的事業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你正在學習某科專業知識或參與某項課題的研究,懷孕和分娩以及以後的坐月子都將會對此帶來影響,醫生可能會要求你暫時停止工作,所以,你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能在懷孕後,特別是懷孕中晚期,還總是牽掛著沒有完成的學習或課題的研究,這對胎兒的發育很是不利。

另外,孩子出生後,會大幅度改變家庭原有的生活模式,打破夫婦之間已經習慣了的“二人世界”格局,使你再也不能毫無牽掛地生活,隨之而來的是,家庭開支要精打細算,時刻注意著孩子的一舉一動等問題。對於這些問題,都要事先考慮周全,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做好身體變形的心理準備?

目前,社會上確實存在著這樣的準媽媽:由於懷孕前沒有做好身體變形的心理準備,隨著體內激素的改變、胎兒的不斷長大以及飲食結構的變化,體形發生了明顯的改變(這在懷孕初期是覺察不出來的),這些年輕的準媽媽就產生了一種擔憂心理,怕因懷孕而影響自己優美的體形,進而拒絕進食一些對胎兒有利但容易長胖的食物。

這種做法是不明智的。其實,這種由於生理上的一係列變化而導致的體形變化,完全不必擔憂。因為大量的事實證明,凡是在產前堅持做孕婦體操,產後認真進行產後健美操鍛煉的年輕媽媽,身體素質及體形都會有很好地恢複。所以,隻要按有關要求進行鍛煉,產後體形就有恢複的可能。

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很好?

很多準媽媽,尤其是第一次當媽媽的人,懷孕後總是因缺乏養育孩子的自信心,而懷疑自己懷孕是不是一種錯誤的選擇。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在孩子出生前就對養育孩子有信心,就像沒下過水的人,不可能對遊泳有信心一樣,所以,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很好。其實,育兒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很簡單,因為有關育兒的知識並不需要全麵地掌握。育兒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與小兒的月齡有關,有一定的規律性。新生兒的母親隻需知道1個月以內嬰兒的相關知識就足夠了。到了4個月,即使把發生於1個月以內新生兒的疾病知識全忘了也沒關係。

另外,有人認為自己尚未成熟,不具備養育嬰兒的資格。這種觀點也不正確。原因有兩方麵:

第一,你一旦做了母親,你的思維方式和看待問題的角度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發生變化。你不僅會對“母親”的含義產生從來沒有過的理解,而且還會喚起不少兒時的回憶,回憶起母親對自己的嗬護、教誨,甚至懲罰,都會有一個全新的感受,這對一個母親的良苦用心將會有更為深刻的領悟。自己有了寶寶,也當了母親,你會逐漸變得成熟起來,將會實現人生的一大跨越。

第二,人不能完全成熟,等到接近成熟時,也就不能養育孩子了。但是,做父母養育孩子,是人生走向成熟的一個機會。從孩子的角度來說,過於自信的父母並不是好的父母,隻有與孩子一起探求人生、與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才是好的父母。

總之,為了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女人們要在懷孕前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千萬不可因為心理因素而影響生育質量。

不要因為患有某些疾病而憂心忡忡

有些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懷孕後,表現得憂心忡忡,害怕生出一個不健康的嬰兒。其實,隨著醫學的日新月異,這些孕婦應該樹立“並不隻是完全健康的人才能優生優育”的觀點。比如,慢性腎炎患者,如果尿中隻有蛋白,大部分都可以正常生產;糖尿病也是過去認為不宜生產的疾病之一,現在人們認為,隻要能使血糖保持正常,母子即可安然無恙。所以,患病孕婦不應該為此而擔心,而要積極谘詢醫生,在醫生的指導下,完成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