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認識高血壓,遠離認知誤區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我國,高血壓發病率越來越高,大約有10%~30%的成年人因血壓升高而需要某種程度的治療或是長期的監測(這個數字會隨著年齡、種族和社會狀況的不同而變化),高血壓已經越來越成為威脅現代人健康的殺手。為了有效防治高血壓,首先應該認識高血壓。
血壓,推動血液循環的原動力
要認識高血壓,就應該了解什麼是血壓。我們先來看看血液在人體內是怎麼流動的。
在人體內,血液通過兩套循環管道進行循環:一是經肺的循環,即肺循環;二是流經身體各個部位的循環,即體循環。運送血液的管道就是血管——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這兩套循環係統中的血液流動主要依靠左、右心泵血所產生的壓力。並且,這兩套循環係統中的各個部分的血液都處於壓力之下,否則就不能形成血液循環。
這個可以推動血液在血管裏流動,並且對血管壁產生單位麵積側壓力的動力,就叫血壓。對動脈施加的壓力叫動脈壓,對靜脈施加的壓力叫靜脈壓,對毛細血管施加的壓力叫毛細血管壓。雖然都是血壓,但是每種血管的血壓都不相同。比如,同樣都是動脈,大動脈和末梢細動脈的血壓就不相同。因此,測量身體不同部位的血壓,也會得到不同的測量數值,這是正常的現象。通常,動脈血壓比靜脈血壓高得多,而醫生所說的“血壓”是指動脈血壓。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動脈血壓在離心髒最近的地方最高,並且沿著動脈,離心髒漸遠而漸低。所以,一般血壓測量是在肘關節上方(此處的動脈稱為肱動脈),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血壓測量標準。
測量中較高的那個數值,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高壓,是指心髒收縮射血時,血液對大動脈血管壁產生的壓力,因此也被稱做收縮壓;而當心髒舒張回血的時候,動脈借助於血管彈性回縮產生的壓力推動血液向前流動,這個血壓就被稱為舒張壓,也就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低壓。正常情況下,人的收縮壓為12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80毫米汞柱。具體情況視個體差異略有不同。但是當收縮壓達到130毫米汞柱、舒張壓達到90毫米汞柱時,就可以被認定為臨界高血壓,如果超出,那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高血壓了。
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什麼
決定血壓的主要因素,是流出心髒的血液量和末梢血管對血液流動的阻力。所謂血流量,是指從心髒泵送出來的血液的量,也叫血流的容積速度。如果血流速度過快的話,那麼心髒就需要更快的搏動來進行血流供應。我們都有體會:劇烈運動使心率加快。而心率加快,是因為運動使肌肉細胞消耗了大量的氧氣和養分,需要更多的血液來補充。這時候,心髒就會增加排血量來滿足身體的需要,而這種額外增加的心髒排血量就會導致血壓上升。此外,人在緊張、壓力過大的時候,心髒也會增加排血量。另外,在高血壓的最初期,因為血壓波動較大,心髒活動會比較頻繁,這也會導致心髒有更多的排血量以供應需要,因此,血壓自然就會上升。
另外,引起血壓上升的還有血管阻力。細動脈經常會對血流形成阻力,這時候,血液流動就需要更大的壓力,血壓也就自然升高了。那麼,決定血管阻力的因素又是什麼呢?最重要的就是血管的彈性和血管管腔的寬窄。如果血管彈性不好,甚至是失去彈性,那麼血液被心髒泵送進來時,就會對血管內壁產生巨大的衝擊力,這個衝擊力就會導致血壓升高。同樣,如果血管壁因為一些沉積物和黏附物而變窄,那麼本來可以順暢通過的血流就會瞬間擁堵,這也會造成血壓的急劇上升。
既然這樣,那麼如果血壓已經升高了,是不是就可以說是患上了高血壓呢?
事實上,高血壓的診斷是有一套通行標準的。高血壓並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簡單的血壓上升變高。那麼到底什麼是高血壓呢?如果我們在一次血壓測量中發現血壓高了,是不是就可以據此認為自己患上了高血壓呢?
雖然現在各個國家對高血壓的定義並不完全一致,但是,國際上對於認定高血壓還是有統一標準的。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國際標準值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高血壓學會在充分考慮人種、生活習慣等多方麵因素的基礎上製定的。我國現行的高血壓診斷標準是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和中國高血壓聯盟組織有關專家在參考國際高血壓協會和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基礎上製訂的我國的高血壓診斷標準,即《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並於2005年進行了修訂(目前最新的標準發表於2005年10月)。我們現在使用的就是這個修訂版本的診斷標準。據此,人們就可以在生活中經常性地測量血壓,看看自己的血壓是否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