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lepsy一詞源於希臘之epilambanein,意為發作。19世紀西洋醫學傳入東方,首先在日本用中醫兩個症狀名詞“癲”與“癇”組成一個名詞,將epilepsy譯為癲癇,沿用至今。
約3000年前,在美索不達尼亞(現伊拉克)用Akkadian文字描寫了癲癇繼發性全身發作;此後埃及(公元前1600年)、中國(公元前1700年)、印度(公元前1000年)、巴比倫(公元前500年)均記錄了癲癇的症狀;2000年前在希臘的西波格拉底學校中一批醫師所著的《在神聖的疾病》一書中有癲癇的內容;公元2世紀蓋倫(Galen)認為癲癇是腦室內聚集了4種體液中的痰及膽汁;與此同時祖國醫學認為癲癇“皆由髒氣不平故也”(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並稱“十歲以上為癲,十歲以下為癇”(《諸病源候論》)。
1667年威利斯(Willis)重申Descartes(1633)的意見,認為癲癇發作及先兆源於腦;1791年Galvani發現動物的電現象,開啟了了解癲癇的大門;1875年英國生理學家Caton更進一步證實貓、猴、兔的大腦有自發性電活動;1770年瑞士醫生Tissot將癲癇分為很多類型。
19世紀下半葉,臨床神經病學家將臨床現象和實驗研究相互聯係和印證。1825年Baucht及Cazauveilh報告海馬區硬化;Sommer(1880)對59例癲癇病人進行病理檢查後認為海馬病變為癲癇的病因;1889年Bratz報告了海馬硬化的鏡下特點;19世紀末Golgi及Cajal發現神經元單向傳導及神經網絡,成為現代癲癇機製研究的理論基礎。
癲癇診斷方麵的裏程碑是1929年德國精神病學家Hans Berger首先做出人的腦電圖,1931年報告棘波是癲癇發作間腦電圖常見的現象;1931年Jackson強調癲癇發作的特性為“高度不穩定的細胞群突然、暫時過度的發放”,並將發放時的臨床表現結合已證實的腦功能部位作出定位診斷;1934年直至20世紀50年代美國Gibbs和Gibbs對癲癇的腦電圖變化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先後報告了失神發作的3Hz棘慢複合波、“小發作變異型”的25Hz棘慢複合波、“精神運動變異型”的顳區θ節律、小棘波(SSS)及6Hz和14Hz正相棘波等。雖然他們報告的腦電圖現象是有價值的,但其解釋經過50多年的研究現今已作了不少修正。
1940年Renshaw等開始應用微電極研究細胞水平的電位變化,1963年Kandel及Spencer用微電極證明發放與跨膜電位間的時間關係,同年Goldensohn及Purpura用細胞內電極首次記錄到新皮層發作間棘波;1964年Matsumoto及Ajmone-Marsen研究癲癇發作時及發作間細胞內電位變化,發現陣發性去極化偏移(PDS)為棘波灶的基本機製。
腦電圖監測技術始於1938年,Schwab巧妙地利用兩個電影攝影機及兩個45°水銀反光鏡將腦電信號及病人的圖像投射到一張膠片上;20世紀40年代Holter及Genereli曾用8道腦電圖儀記錄一個人騎自行車時的腦電。這些前人的努力雖未能廣泛應用,但為今後監測技術的發展打下基礎。由於電腦的引進,腦電技術發展迅速,20世紀70年代初深部電極持續記錄一周獲得成功;1971年Porter首先應用無線遙測記錄足球運動員、領航員及癲癇病人的腦電圖;1972年Marson及McKinnon首先報告15lb(1lb≈045kg)重的4道腦電圖檢測儀;1973年Wilkonson將多導睡眠磁帶監測儀用於臨床;1975年開始了病人圖像及腦電信號同步監測。目前這些技術已成為臨床診斷及研究癲癇必不可缺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