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知識篇(1)(1 / 2)

1.我國有多少人患有高血壓?

根據2002年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我國18歲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18.8%,按2010年我國人口的數量與結構,估計目前我國約有2億高血壓患者,每5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

2.什麼是血壓?

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對血管壁的側壓力,可分為動脈血壓、毛細血管血壓和靜脈壓,而通常說的血壓就是指動脈血壓。血壓是維持人體各髒器血液供應所必需的壓力。

3.血壓是怎麼形成的?

循環血液之所以能從大動脈依次流向小動脈、毛細血管、小靜脈和大靜脈,是因為血管之間存在著遞減性的血壓差。要保持一定的血壓,需要有三條基本因素:①心髒收縮射血所產生的動力和血液流動時所受到的阻力的相互作用;②必須有足夠的循環血量;③大血管壁的彈性。由此可見,血壓的形成,是在足夠循環血量基礎上,心髒收縮射血時,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大動脈彈性將能量貯存由動能轉變成勢能又轉變成動能,從而維持了血液對血管壁的一定側壓力,推動血液流動,保證正常血壓。

4.什麼是收縮壓?什麼是舒張壓?什麼是脈壓?

心髒收縮射血時,大動脈內產生的壓力稱為收縮壓(或高壓);當心髒舒張時,動脈借助於大動脈的彈性回縮產生的壓力稱為舒張壓(或低壓)。收縮壓與舒張壓之差稱為脈壓,正常人為30~40毫米汞柱。

5.血壓是一成不變的嗎?其變化的時間規律是什麼?

一般來說,人24小時的血壓處於波動狀態。大多數人血壓在9:00—11:00和15:00—17:00最高,晚上20:00後呈緩慢下降趨勢,淩晨2:00—3:00為最低。而且波動的幅度有時會很大。

正常人收縮壓24小時變化周期

6.正常人的血壓值應該是多少?

一般以收縮壓90~120毫米汞柱和舒張壓60~80毫米汞柱為正常血壓。收縮壓120~139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80~89毫米汞柱為正常高值。

7.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什麼?

高血壓定義為: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收縮壓≥140毫米汞柱和舒張壓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同時伴有低灌注的症狀,如頭暈或暈厥。老年患者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應用利尿劑、擴血管藥或精神類藥物者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14.什麼是老年餐後低血壓(PPH)?

老年餐後低血壓定義為:老年人進食後所引起的低血壓,餐後2小時內每15分鍾測量血壓,與餐前比較,收縮壓(SBP)下降>20毫米汞柱,或餐前SBP≥100毫米汞柱,餐後<90毫米汞柱,或雖餐後血壓僅有輕微下降但出現心腦缺血症狀(心絞痛、乏力、暈厥、意識障礙)。老年人血壓波動大,影響治療效果,血壓急劇波動時,可顯著增加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

15.什麼是假性高血壓?

假性高血壓是指:用袖帶法所測血壓值高於動脈內測血壓值的現象(即收縮壓高出10毫米汞柱以上或舒張壓高出15毫米汞柱以上),可發生於正常血壓或高血壓老年人。

16.什麼是老年高血壓?

年齡在65歲及以上、血壓持續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壓收縮壓(SBP)≥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DBP)≥90毫米汞柱,可定義為老年高血壓。若SBP≥140毫米汞柱,舒張壓<90毫米汞柱,則定義為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ISH)。老年高血壓的臨床特點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