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黎明的曙光
官方史料雖然沒有記載秦獻公回國即位的具體細節,但後世秦相呂不韋組織編撰的《呂氏春秋》中卻有詳細交代。據此可知,秦獻公回國即位是他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場奪權大戲。
公元前5世紀初,秦人萌生了窮則思變的想法,士民普遍渴望有一個英明的君主帶領他們走出萬馬齊喑的漫漫長夜。正是這種原因,公元前415年秦靈公去世的時候,大臣們沒有按照慣例立他的兒子為君,而是從晉國接來了秦靈公的叔叔悼子,立為國君,即秦簡公。
立秦簡公的原因無外乎他年齡較大,智慧和性格都比較成熟,更重要一點是他有過在晉國學習的經曆,見過世麵。
在秦靈公的諸多兒子中,公子連是出類拔萃者。被無端剝奪繼承權後,公子連年齡雖然不大,卻也很鬱悶。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靜下心來對自己的命運作了一番思量:大臣不讓我做君主,而迎立叔叔,於我未嚐不是好事,這說明秦人的精神中還不乏上進的激情。今天他們選擇思想先進的叔叔,他日我若也有了先進的思想,是不是還有機會呢?
在做了一番透徹的思考後,公子連離開了秦國,遠奔魏國去學習深造。寒來暑往,一晃就是二十九年,公子連也從一個半大孩子變成了一個成熟穩重的中年男人。
這期間,魏國的改革事業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先進製度煥發出來的力量四處掃蕩著舊時代的腐朽。
公子連深入觀察並思考著魏國奇跡般發生的一切,這對他來說是極具價值的一堂政治課。同時,公子連也睜大眼睛,緊密地注視著國內的政局。
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出子即位,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出現在公子連麵前。一個尚未斷奶的娃娃成為國君,這有違於秦人對發展的渴求,其母也不過是個跋扈的愚蠻婦女,弄權有餘,治國不足。一時間,秦國上下怨聲載道,繼丟失西河地區後,士氣再受打擊。
公子連從國內的政治空氣中嗅出了自己的機會,決定回國奪權。
在奪權之前,公子連做了許多功課,一個以大庶長菌為首的高官群體對公子連回國即位表示支持,在間諜的暗中宣傳下,社會輿論也有利於公子連。經過一年多的準備,萬事俱備,公子連這才踏上返鄉之路。
一開始,公子連計劃從秦魏邊界的鄭地(秦境關卡)進入秦國,但鄭地的邊防官員忠於出子母子,沒有給公子連開門。公子連隻好一麵派人聯絡大庶長菌,一麵繞道到焉氏(秦境關卡)。
在焉氏,大庶長菌趕到,並順利製服焉氏的防守官員,將公子連接入。
出子母聞訊後,急忙派兵迎擊公子連。但派出的軍隊中途卻突然倒戈,加入到了公子連的麾下。
公子連和大庶長菌指揮軍隊迅速包圍出子母子兩人,將他們處死,並沉屍於河,圓滿地完成了奪權工作。
公子連即位,是為秦獻公。即位當年,秦獻公就下令廢除了飽受秦人譴責的從死陋習,一時間舉國歡躍。
第二年,秦獻公開始操作一個更大的工程,即遷都。此前,秦都在雍城,雍城的地理位置本不錯,在這裏秦國曾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但再好的城池也有無法滿足需要的一天。
在經曆過近三百年的滄桑之後,雍城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合適了。這裏的地理位置距離邊境太遠,安全是安全,但進攻不方便,而且附近積滿了政治汙垢,大大小小的落後腐朽勢力盤踞於此,對於改革來說是阻礙。
為了擺脫腐朽勢力,更好地前進,秦獻公花費九年的時間,最終將國都遷移到了櫟陽(今西安臨潼)。從雍城到櫟陽不過兩百公裏路程,卻是秦人的一大步。到櫟陽後,秦國的中心距離西河邊境不過五十公裏。
在遷都的同時,秦獻公還辦了另外幾件事:一是在櫟陽東南新設三個縣,加強對櫟陽周邊地區的控製;二是放開對商業的管製,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三是普查全國人口,登記造冊,將每五戶編為一“伍”,為將來的全麵耕戰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