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綿不絕的武陵群山之間,一條酉水支流從群山之巔奔流而下,好似一條逶迤的青龍,以雷霆萬鈞之勢,硬生生地將荒涼的高原衝刷成一塊穀地。小河流水蜿蜒曲折,四季水量充沛,河中水清魚肥。穀地四麵皆是丘陵高峰,山泉雨水從山頂往山下彙聚,勢如破竹般地摧毀著貧瘠而淺薄的土壤,形成了大大小小七、八百條溝壑。
據夜郎縣誌記載,明萬曆年間,當地縣丞曾組織鄉民,對溝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查勘,得到了很多詳實的數據:此地方圓二千二百畝,耕地二百四十五畝,八山一水一分田,屬於典型的大山區;人戶五十一戶,人口三百又七人,人均不足一畝田地,鄉民多數窮困潦倒,常年青黃不接,靠上山采瓜果野菜、下河抓螃蟹小魚充饑;有溝壑八百又八條,因故改名八百溝;穀底的河流原來沒有名字,有人提議以鄉之河為名,也有人欲紀念一對忠貞的戀人,又稱為相思河。
八百溝被群山環伺,東方香爐山,氣勢雄奇,高樹低灌林立,奇花異草共生。常年罡氣繚繞,泉水淙淙,香獐麋鹿漫步,錦雞野鶴長鳴。相傳有商賈巨富二人,羨慕香爐山的旖旎風光,相約入山探險尋幽。登頂之後,為景色所迷,生得無限感慨:武陵嵐煙聚小村,香爐風景勝蓬萊。二人貪戀美景,漸入密林深處,天色向晚,竟然迷失歸路。正在他們彷徨無助之時,忽然看見不遠處有一隻野鶴,正在翩然起舞。二人受野鶴誘huò,便去追那野鶴,野鶴且舞且走,二人緊追慢趕,竟然下得山來。二人感念仙鶴,便出資在香爐山頂鑄仙鶴金身,建起了一座感恩寺。因塑有仙鶴之像,又名仙鶴寺。而今,仙鶴寺雖然隻有僧眾五六,卻是日日晨鍾暮鼓,使得寧靜的小山村,平添了幾分肅穆。
小山村的南方,乃百丈懸崖峭壁,峭壁之上,石縫之間,沉積著千萬年來季風吹來的塵土。一些灌木,在縫隙裏頑強地生長,是它們,用鬱鬱蔥蔥的綠色讚美了生命,同時,還庇佑了身邊五色的花朵。獼猴們攀在灌木上,騰挪跳躍,時而低首輕呼,時而引頸長嘯,嘯聲在絕壁上來回碰撞,經無數次的回蕩,方才了無聲息。懸崖之間,相思河化做飛瀑,從懸崖上跌落,水勢洶湧,瀑聲震天。這瀑布跌入穀底,碎了數不清的浪花,碎了數不清的夢。夕陽西沉的時候,瀑布就成了舞動的彩色珠簾,水霧四濺,淩空飛散,重新疊架成了一座美麗的虹橋。
山村正西方,是一座群山,山有九峰。相傳,西海龍王敖閏雄霸西海,他有九個兒子,常年呆在龍宮裏。某日,龍子相邀化作美男潛出龍宮,遊曆名川大山,途徑此處時,被柔水春山所惑,便歇足遊玩起來。說來湊巧,天上王母座下的七位仙女們,也恰好到此賞花觀柳。七仙個個貌美如花,那龍子們何曾見過盛顏仙姿,心裏蠢蠢欲動,便出言**。仙女們義正詞嚴地喝斥龍子們,色膽包天的龍子們,非但不收斂,反而惱羞成怒,越加放肆了。正當仙女們孤立無援,就要受到侮辱之際,一位虎背熊腰的青年宛似神兵天降,高聲斥責幾位不知廉恥的龍子。龍子仗著人多,根本不把這位多管閑事的青年放在眼裏。幾位龍子圍攏過來,想要給青年一點教訓。說時遲,那時快,不知青年用了啥手法,隻在迅雷不及掩耳之間,九位龍子便紛紛倒地,無法動彈。七位仙女欲要言謝,青年已經遍尋不見。那青年就是苗人的祖先,赫赫有名的戰神--蚩尤。仙女們感念他的恩德,在升天之時,每人扔下了一條紅色的紗巾。至今,一到深秋,武陵群山便楓葉似火,那就是仙女們留下的紗巾的顏色。九位龍子倒地的地方,漸漸長出了九座山峰,這就是今天的九龍山。九龍山上廣植青岡樹,山下遍種水蜜桃,山腰是一片竹海,那綠韻,恰如一幅水墨江南,風起時,綠海翻波,目不暇接;風住時,靜如處子,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