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玄武門之變(1 / 3)

唐高祖武德九年,適逢突厥鬱射設帶領數萬騎兵駐紮在黃河以南,進入邊塞,包圍烏城,李建成便推薦以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督率各軍北去征伐。高祖被迫聽從了他的意見,命令李元吉督率右武衛大將軍李藝、天紀將軍張瑾等人前去援救烏城。李元吉請求讓尉遲敬德、程知節、段誌玄以及秦王府右三統軍秦叔寶等人與自己一同前往,檢閱並挑選秦王軍中精悍勇銳的將士,來增援李元吉的軍隊。

王晊密報李世民說:“太子與齊王談話時說:‘現在,你已經得到秦王驍勇的將領和精悍的士兵,擁有數萬人馬。我與秦王在昆明池與你踐行,讓勇士在帳幕裏麵摧殘他的肋骨,將他殺死,上奏時就說他是突然死去的,皇上不會不信。我自當讓人進言申說,使皇上將國家大事交給我。尉遲敬德等人被你掌握後,應當悉數活埋,誰敢不服呢!’”

李世民聽後,胸口像被亂箭射中一般。

回想過去,隋煬帝荒淫無道,中原混亂後,閉門不聞宮外之事,百姓怨聲載道,自知隋必亡,便暗中結交豪傑,招納逃亡之人,網羅各種人才。待晉陽起兵之時,借裴寂之口,勸說父皇,最終發動兵變,建立唐朝。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唐朝剛建立,天下還未安定,為了大唐的基業,隨父皇東伐西征,得以奠定大唐江山,深受父皇器重,卻招來兄長李建成嫉妒,如今聯合兄弟李元吉迫不及待將自己滅口。

遙想當年晉陽起兵之時,父皇許諾事成之後,將皇太子與之,終究是推辭於兄長,如今,兄長竟不念及手足之情,利用父皇的信任設下此局,深感痛心。

李世民將王晊的話轉述於長孫無忌等人,長孫無忌等人勸說李世民在事發之前設法對付他們。

李世民歎息道:“骨肉相互殘殺,是古往今來的大醜惡,我誠然知道禍事即將來臨,但我打算在禍事發動後再仗義討伐他們,不也是可以的嗎?”

長孫無忌跟隨秦王多年,深知其驍勇善戰,戰場上可謂所向披靡,但對手足骨肉之情卻深念之。當年,太子親近小人,嫉妒秦王功勞大,頗猜忌李世民,李剛屢次規勸,但太子不聽,迫使李剛請求告老還鄉,在高祖皇帝的勸說下,才勉為其難留下,但太子依然如故,堅持因老多病請辭。秦王在外滅劉武周、收複汾、晉之時,聽聞此事,痛心萬分,但故作未知之狀,誓死守太原,保大唐之基礎。

太子與秦王品性,朝廷中人有目共睹,太子多以高官厚祿以諾之,而秦王將丞相將士性命看的比自己的性命還要重要,故培養勇士隻有八百餘人,但各個以一頂百,誓死追隨之心,不可動搖。

尉遲敬德見秦王痛心之態,不忍之狀,利用其對丞相將士性命在意之心,說道:“作為人們的常情,有誰能夠舍得死去!現在大家誓死擁戴大王,這是上天所受。禍患的樞機就要發動,大王卻仍舊態度安然,不為此事擔憂。即使大王把自己看的很輕,又怎麼對得起宗廟社稷呢!如果大王不肯采用我的主張,我便準備逃身荒野了。我是不能夠留在大王身邊,拱手任人宰割的!”

李世民聽聞此話,如同失去左臂般,有些不知所措。

長孫無忌見秦王有猶豫之狀,便順延尉遲敬德之言,說道:“如果大王不肯聽從尉遲敬德的主張,尉遲敬德等人肯定不會再追隨大王了,我也應當跟著他們離開大王,不能夠再侍奉大王了!”

李世民眼看左膀右臂即將離自己遠去,不免慌張,但又陷入了沉默,良久,說道:“我講的意見也不能夠完全舍去,您再從長計議吧。”

尉遲敬德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免帶有責備之意說道:“如今大王處理事情,尚有疑慮,這是不明智的;麵臨危難,不能決斷,這是不果敢的。況且,大王平時蓄養的八百多名勇士,凡是在外麵的,現在已經入宮,他們穿好衣甲,握著兵器,起事的形式已經促成,大王怎麼能製止的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