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1 / 3)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信任人是沒有錯的,但不防人往往是個致命的錯誤。用人也需疑人,在與人交往時,該信任的人要信任,但也要做好防範準備,暗地裏要留一手,否則,一旦出現問題,往往什麼都晚了。

1.防人之心不可無

胡雪岩曾說過:交往、接觸和托付的人,如果選擇不當,那麼即使擁有萬金,也不能稱之為有錢。他用人不當損失大筆錢財的經曆,對他這句話作了最好的注解。

一個商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胡雪岩身邊人才很多,他知人善任,肯出高薪招攬人才,還有一點是用人不疑。胡雪岩一向堅持看人多看優點,用人用其長處,不以惡意度人,盡量將人往好處看。有些人得到胡雪岩的信任之後,工作起來更加賣力,比如杭州阜康錢莊的經理劉慶生,就是胡雪岩考察合格後高薪聘用來的。胡雪岩把他安排到經理的位置上之後,就將阜康錢莊的具體營運全部交給劉慶生負責,他自己幾乎放手不管了。劉慶生對錢莊的事情盡職盡責,把錢莊的生意打點得井井有條。可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像劉慶生一樣。用人不疑是一個優點,同時也帶有極大的隱患,那就是容易放縱小人。所以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胡雪岩在上海的錢莊出現了蛀蟲。

上海阜康錢莊的經理叫宓本常,當然,胡雪岩能讓其當經理,那也是經過精挑細選、層層考核的。選中之後,胡雪岩又像以往一樣,把上海錢莊的事情交給宓本常去負責,自己則去忙別的生意了。

這天上午,為了清靜一下,胡雪岩一個人到附近的茶樓去喝茶。胡雪岩在一個雅間裏坐下,邊喝茶邊分析自己的處境,這個時候,隔壁進來了許多人,邊喝茶邊高聲地聊著,打亂了胡雪岩的思緒。

特大新聞,最近吳淞口又出大事了!

這年代,還有啥大事,是不是和外國人打起來了?旁邊的閑客猜測著。

先前說話的那位卻賣起了關子,搖頭說道:不是。

大家又開始猜測,在一邊嘈雜聲之中,先前說話的人賣夠了關子後,高聲說道:不知道吧,有三艘做南北貨生意的船昨天下午在吳淞口外遇到風暴沉沒了!

胡雪岩聽到後大吃一驚,他久經商場,太了解南北貨了,就是把南方的貨運往北方,再把北方的貨運到南方。這樣南北穿梭,賺取中間的差價。南北貨的利潤很高,可是風險也很大,因為路途遙遠,容易發生不可測的情況,這種生意沒有人敢輕易涉足,況且還需要龐大的資金,如果沒有雄厚的資金做後盾根本做不成。

三艘拉南北貨的船,那得需要多少資金哪,這個老板真是太有實力了。胡雪岩很想知道老板是誰,並希望能與其合作,因為強強聯手,對自己的生意肯定會有好處。

不但胡雪岩想知道這個老板是誰,隔壁的聽客們出於好奇,也想知道。可是說話的人接著又賣起了關子,讓那些聽客們胡亂猜測起來。大家把知道的富商的名字都提到了,甚至有的還提了胡雪岩。說話的那位將這些人一一地否定了,最後大家都急地說道:到底是誰呀,你就別賣關子啦!

這是官場機密,不能說的。說話的人否定了。

哼,我們看你是不知道吧!

什麼,我不知道?告訴你們吧,他就是張連順!激將法終於管用了。可是張連順這個名字一說出來,大家麵露疑惑,互相詢問:張連順是誰,你聽說過嗎?

結果問了一圈,沒有人知道。胡雪岩在商場這麼多年,也不知道這個張連順是誰。

那邊又出現了起哄聲:是不是你編的人名呀,大家都不知道這個富商的名呀?胡雪岩也是這樣想的,他想這夥人可能是太無聊了,所以編些爆炸新聞,來打發時間,他可沒有閑心在這裏聽他們編故事,他打算到別處走走。

說話的人為了證明自己沒有編,高聲說道:我這個人你們還不知道呀,啥時候騙過你們呀!難怪你們不相信,是因為你們根本不了解內情,這個張連順其實不過是個幌子,真正的大老板,是他的表哥--阜康錢莊的經理宓本常。

胡雪岩一聽,驚起了一身冷汗,因為他簡直再清楚不過了--以宓本常可能調動的財力而言,如果全用他自己的錢,他連半船南北貨也搞不來。如果那三船南北貨的主人真是宓本常,那他的資本隻能來自一個地方,就是胡雪岩的阜康錢莊!

盡管隔壁房間裏人聲嘈雜,大家議論的熱情高度點燃,但胡雪岩有如掉進冰窟一樣。他立刻站起身來,往錢莊趕去。來到錢莊門口,胡雪岩平靜了一下心情,看了看錢莊的招牌,那塊以往看上去讓他心裏踏實的招牌,今天看上去卻有點心虛,他已經預感到這裏有他不願看到的現實。

胡雪岩平靜好心情之後,踏進了阜康錢莊。宓本常像往常一樣,熱情地過來跟胡雪岩打招呼,在招待顧客時也一樣滿臉堆笑,談笑風生。胡雪岩沒有立刻找他質問,而是故作漫不經心地問道:本常,近來阜康的賬目怎麼樣啊?問完之後,他兩眼盯住了宓本常,隻見宓本常臉色陡然一變,但是馬上又恢複了常態的笑臉。胡雪岩的心一下子沉下去了,通過宓本常瞬間的表情變化他意識到,自己在茶樓聽到的正是事實。

胡雪岩說查賬,隻是想看看宓本常的反應,因為他知道,從賬上是根本查不出來什麼的。他知道宓本常挪用的現銀,隻要在支取薄子上填上被儲戶提走就可以了。等錢賺回來,再把挪用的款子神不知鬼不覺地送回庫裏,宓本常隻要從所賺的錢中拿出極小部分補上利息就行了。胡雪岩是錢莊的夥計出身的,也是靠錢莊起家的,對錢莊裏的一切他太了解了。

後來,胡雪岩調動各方力量,大致掌握了宓本常挪用阜康庫銀的情況。宓本常以儲戶提存名義挪出去的庫銀,大概有七十幾萬兩。照胡雪岩的估計,那三艘船上麵的貨物,大概就有60萬兩,而這60萬兩是名副其實地打水漂了。

後來,阜康錢莊因為遭到擠兌而倒斃,宓本常自殺身亡。胡雪岩認為他實在是犯不著--因為胡雪岩已經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岩還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後事。胡雪岩是一代商聖,在用人方麵非常有一套,可是,員工出了問題,卻不是他自己直接發現的,而是靠從茶樓得到的小道消息,這是有些諷刺的。胡雪岩以血的教訓提醒後人:用人也需疑人,好人不如好製度。

2.把每次生意都看作是第一次合作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信任人是沒有錯的,但不防人往往是個致命的錯誤。在與人交往時,該信任的人要信任,但也要做好防範準備,暗地裏要留一手,否則,一旦出現問題,往往什麼都晚了。做生意畢竟是做生意,容不得溫情脈脈,必須要斤斤計較。

一天,有位日本商人請一位猶太畫家去一家鼎鼎有名的飯館吃飯。賓主落座之後,畫家趁等菜之際,取出紙筆,給坐在邊上談笑風生的飯館女老板畫起速寫來。

過了一會兒,速寫畫好了。畫家遞給日本商人看,果然畫得形神俱備。日本商人連聲讚歎道:太棒了,太棒了。

聽到朋友的奉承,猶太畫家便轉過身來,麵對著他,又在紙上勾畫起來,還不時向他伸出左手,豎起大拇指。一般情況下,畫家在估計人的各部位比例時,都用這種簡易的方法。

日本商人一見畫家的這副架勢,知道這回是在給他畫速寫了,雖然因為麵對麵坐著,看不見他畫得如何,但還是一本正經地擺好了姿勢讓他畫。

日本商人一動不動地坐著,眼看著畫家一會兒在紙上勾畫,一會兒又向他豎起拇指,足足坐了10分鍾。

好了,畫完了。畫家停下筆來,說道。

聽到這話,日本商人鬆了一口氣,迫不及待地欠身過去,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原來,畫家畫的根本不是那位日本商人,而是他自己的左手大拇指。

日本商人連羞帶怒地說:我特意擺好姿勢,你……你卻捉弄人。

猶太畫家卻笑著對他說:我聽說你做生意很精明,所以才故意考察你一下。你也不問別人畫什麼,就以為是在畫自己,還擺好了姿勢。單從這一點來看,你同猶太商人相比還差得遠啦。

到這時,那位日本商人才如夢方醒,明白過來自己錯在什麼地方:看見畫家第一次畫了女老板,第二次又麵對著自己,就以為一定是在畫自己了。

正是基於人們類似於這位日本商人所犯的錯誤,猶太商人的生意經上都赫然寫著一條:把每次的生意都看成是第一次合作。

我們應該養成習慣,把每次生意都看作是一次獨立的生意,把每次接觸的商務夥伴都看作是第一次合作的夥伴。這樣做起碼有兩大好處:

其一是不會像日本商人那樣,對對方的先入為主而掉以輕心,相反,可以對對方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動保持足夠的戒備。

其二是可以保證自己第一次辛辛苦苦掙得的贏利不至於在第二次生意中為顧念前情而作出的讓步所斷送。生意畢竟是生意,容不得溫情脈脈,否則第一次就沒有必要斤斤計較。

當今社會上發生的諸多合作詐騙案中,有多少善良的人們就是因為單憑一張熟人的麵孔甚至僅僅一麵之交的熟人的麵子,或者一次小小的成功而上了別人的圈套。這些人真應該牢記把每次的生意都看成是第一次合作這個經典的原則,把它作為自己經商活動中的座右銘!

哪怕同再熟的人做生意,我們也絕不要因為上次的成功合作而放鬆對這次生意的各項條件和要求的嚴格審視。否則,到時候吃虧的隻有你自己。

20世紀末,在北京圖書批發市場,發生了一起數十家圖書發行公司同時被騙的事件,詐騙金額竟然高達200萬元之巨。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在此案發生前一年,有一位叫李某的人來到了該圖書批發市場。李某自稱是圖書批發商,分別與20多家圖書發行公司洽談,說自己想從他們那裏進貨。李某無論從哪一家公司進貨都是一手交錢,一手拿貨,沒有絲毫猶豫不決。

第一次進貨,李某共從20多家公司中購買了價值33萬元的圖書。此後,每隔兩、三個月,李某就要來這裏進一次貨。由於他購買的都是一些暢銷類的書籍,所以賣得很快,幾乎所有的圖書批發公司都這麼認為。

如此這般經過多次交易之後,李某在該圖書批發市場上的名聲越來越大,所有與他打交道的公司都一致認為他是一個重信譽、守承諾的君子。

這一次,李某提出要購買大批圖書,而且交易的範圍迅速擴大已經不止於同那些曾經有過合作關係的公司,而且又加上了未曾合作過的公司。此次與李某發生合作關係的公司,共計53家之多,超過了過去的一倍還要多。

但是,李某此次進書與往日不同:他和各家圖書發行公司商議說,由於此次進貨數量非常大,需要的資金多,可是自己手頭上可供周轉的錢有限,因此,隻能先給每家公司2萬元的訂金,請大家能夠通融一下,墊款發貨。同時,他保證說,其餘的貨款一定在一個月內全部付清。由於李某在該圖書批發市場已經進貨一年之久,且每次都能貨款兩清,在很多公司中都享有良好的聲譽,所以,當大家聞聽他的話之後,都毫不遲疑地應允了他的要求。

李某順利地把價值200萬元的圖書全部運走了,而他留給53家圖書發行公司的貨款,總共才隻有80餘萬元。不料,結果卻令大家大失所望。兩個月、三個月過去了,李某仍然沒有來付清餘款。

直到此時,人們才突然發現,誰也沒有真正弄清李某的來龍去脈。因為除了與他在圖書批發市場內有過交易上的接觸外,其他時間概無交往。

當大家帶著李某的名片,按照上麵的地址去找他時,才知道早已是人去樓空,杳如黃鶴了。從此,李某成了人們心頭上的一個痛。53家圖書發行公司的損失,可謂慘重至極,但是,誰也無法挽回自己的損失。

在上麵這個案例中,李某所運用的欺騙手法,就是連環欺騙法,他沒有把欺騙對象固定在哪一家公司頭上,而是盯住了整個圖書批發市場。他也沒有有意宣傳自己的信譽,而是靠許多合作夥伴的奔走相告、互相傳遞來實現的。

如果他們都能把這種合作看作是第一次合作,那麼他們還會上當受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