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經濟的大潮衝擊著社會的各個層麵、各個角落,好多人忙著下海經商、從商。經商者為了獲取最大的利益更會不遺餘力地開展激烈的商業競爭,使盡各種商戰手段,因此商海世界,無奇不有。但商人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追名逐利。
1.商人唯利是圖的本性
我們進入某些商場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標語:1.顧客永遠是對的;2.顧客如果有錯誤,請參看第一條。還有一些商家打著為消費者著想的條幅。你到處都會聽到、看到、感覺到商家們的真誠,於是我們大家就或許真的認為顧客就是上帝了。顧客就是上帝真是一個通用的商業準則嗎?
大街上到處都是高聲叫賣的商人,有的喊:清倉大減價!,有的喊:跳樓大拍賣!有的喊:血本無歸大優惠!商人們站在高高的台子上拚命揮舞著手裏的商品,幾個商人站在路邊和幾個買家爭得唾沫滿天飛。更多的商人一邊拿著商品,一邊猜測著消費者的心理,比如各大商場都時興大減價,買一贈一,你買了一件價值2500元的皮衣,商家再贈給你一件價值1500元的皮衣。還有一種現象:商家們在宣傳紙上寫上低價回籠資金,全場一折起等字樣。進去看看他們的東西,似乎真的很便宜,但是這個便宜,隻是一個表象,是商家們為了賺錢而製造的一個表象。像上麵所說的什麼顧客是上帝、為消費者著想等,都是他們獲取利益的前提,不過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口號罷了。所以,無論到什麼時候,商人都不會做賠錢的買賣。
商人逐利原不足怪,甚至是天經地義的。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能見利忘義、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更不能超越基本的道德底線。遺憾的是,如今這種在利益驅動下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現象,人們已經越來越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
商品化的浪潮衝擊著社會的各個層麵、各個角落,好多人忙著下海做事。許多下海者和大多數人都可能認為,經商是遠離道德品質修養的世外桃源,沒有什麼做人之慮。做商人隻是要賺錢的。我們要看到,金錢這東西是容易改變人的性情,就像古典文學中描寫的那樣,人們看見白花花的銀子,眼睛裏都冒出火來。不少人在金錢的麵前變得格外貪婪,見利忘義,置法紀、道德、良心、友誼、情感於不顧,不擇手段,甚至幹出傷天害理的事來。
當代社會競爭相當激烈,商場也一樣,甚至更殘酷。商家們為了得利會不遺餘力地開展激烈的商業競爭,而促銷更是商家競爭的一種首選必備手段。他們的促銷活動可謂奇招紛出,怪招迭起。不合情理、甚至不合道德法律觀念的宣傳促銷手段在現實中往往以慘敗收場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
現在有許多經銷商采取了捆綁銷售的方式。例如在購買數碼相機時,人們會發現有的經銷商會額外地給你搭配許多配件,此時,你就該注意了!因為有的不法商人往往是通過這一手段來獲取利益的。比如,一款家用低端的數碼相機,其單機價位為1500元左右。但當經銷商把相機包、儲存卡、三腳架、相機膜、充電套裝等都算在內時,有的甚至會要價2000元。其實際價格也就在1700元至1800元之間。這樣的銷售,就比單純的隻賣相機要掙得多。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資本家的天性。古時候,商品經濟不發達,古風猶存,商人們隻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潤,所謂逐什一之利。現在,許多商人連十分之十的利潤都不滿足,有翻倍的利潤才覺得過癮。一副眼鏡架,出廠價20元,商店裏賣六七百元。你可以罵他黑心,卻不能把他抓起來。
據專家估計,因假冒偽劣產品泛濫,全國每年僅稅收流失至少上千億元。更有甚者,諸如毛發水醬油、添加工業石蠟的火鍋底料、病死豬肉製成的肉鬆、火腿等,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還有什麼毒米、毒麵、毒油、毒酒、毒肉、毒菜……無孔不入,什麼假煙、假酒、假藥、假種子、假服裝、假汽配……無處不在,讓人防不勝防。製假者喪心病狂,賣假者唯利是圖,護假者不擇手段。
一些缺少社會公德、心地不善、法律意識不強的商人,會不擇手段地用欺騙語言、誘導伎倆誇讚自己的產品。什麼兩天見效,什麼40歲變30歲,什麼一個療程無效退款等等。說句嚴重的話,商人的這些行為已經失去了人的本性。
王某在某地購置了一套27萬元的住宅,並且準備進行裝修。他從報紙上看到一則廣告:有一裝潢公司擁有一流的技術、設備、專業人才,並且價格實惠。於是,王某與該裝潢公司簽訂了裝潢合同。合同簽訂後,王某按規定支付了第一期工程款2.7萬元,裝潢公司做了一個星期停工了,過了5天後又來了,但做了3天,又停下了,事後王某幾經交涉,但裝潢公司既不退款,又不開工。最後王某了解到該裝潢公司隻有經理一人,根本無專業人才、設備等,是一家皮包公司,他將業務接來後又轉包給其他單位。至於報紙上說的、合同上承諾的都是空的。王某問此事解決損失怎麼辦時,該公司稱:我們也沒有辦法,是他們(指他的承包方)不守信用。這樣的回答讓人哭笑不得,商人唯利是圖的本性是改不了的,為獲利是不擇手段的。
商人都是唯利是圖的,他們會把一個5元錢的東西賣到10元。商人的能力也隻有在把5元錢的東西賣到10元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體現,多賣的5元錢是商人和非商人的區別,也是商人價值的體現。
現在的商家奸詐得很,他們的花樣繁多,一不小心你就會走進他們精心設計的圈套。在賣手機的時候,有的商家會把原機帶的電池給換成國產的,有的會拿水貨冒充行貨……這些都是他們提高利潤的方法。
醫藥市場的價格虛高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很多藥品、保健品價格水分多多,正是有了這樣的暴利,才讓眾多的商家紛紛殺進醫藥市場。有的商家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不惜違規鋌而走險。比如某種口服液,按正常銷售渠道,該口服液每盒隻要賣四五元錢,廠家就已夠本並能賺錢了,然而在市場上,其價格可能達到每盒三四十元,甚至上百元。這中間的差價包括廣告宣傳、業務招待、市場開發、醫藥零售商的利潤等費用,不知情的消費者一直處於這樣的騙局中。而這隻是眾多騙局中的一部分行為,商家在銷售自己的產品時,用出花樣繁多的手段更是常規。如,不少商家在廣告末尾及店堂促銷、打折海報下方都要加上這樣一句話,最終解釋權歸本店所有,商家擁有最終解釋權等,而這些也成了消費者痛恨的霸王條款之一。
商家還有一個賺錢的手段,就是為了賺更多的錢不惜一切宣傳自己。大家所熟知的廣而告之,在當今社會的意義卻並非這樣的簡單了。廣告的對象無疑是大眾,如果是公益事業廣告,它就會以自己的形式來感動人們,引導大眾走向公益的事業。而如果它僅僅宣傳的是商品呢?廣告本應該正確地給消費者展示商品的功能。可是商家進行這個展示的目的卻是為了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收入,於是,以金錢為目標的廣告也遠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了。
對於商家而言,廣告即是一個消耗品,又是一個賺錢的手段,而在這兩者之間,商家一定會追求更高的收益支出比。如何能更加吸引消費者成為了商人急需思考的一個問題。而隻有吸引到消費者,消費者才能有購買的可能,商家才會有收益。廣告做得越妙,越能吸引眼球,就這樣,神奇的產品就在廣告裏麵產生了。廣告中產品的神奇功能是不需要開發的,僅僅是一些多媒體製作帶來的。可是這樣的廣告到了消費者麵前又會怎樣呢?消費者事先是不可能知道這其中貓膩的,於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上了當,乖乖地把自己的金錢送給了商家。
唯利是圖是商家的本色,為消費者著想隻是喊喊口號而已,他們從不當真。商家向你推薦的產品要麼是庫存滯銷的,要麼是利潤很大的。盡管推薦的產品客觀上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或名氣不響,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當商家把一個產品的所有優點說出來(缺點當然絕口不提),而把另一款你心儀的產品的缺點全說出來,兩者一對比,馬上就平衡得差不多了,商家再加些糖衣炮彈,如價格誘惑,上當是自然的事情了。
利欲熏心的商家在利益麵前利令智昏,已經全然不顧法規的尊嚴。商人的本性就是唯利是圖,他們不惜做坑蒙拐騙的勾當,甚至經營種種假冒偽劣商品。這些商人往往沒有責任意識,在利益的驅使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使得人們一提起商人,就會想到一個深諳商海規則,圓滑精明又世故的、懂得鑽營取巧並依附權力來進行個人商業活動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