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牢騷心理的形成是一個較長的心理積累過程
當一個人在不良的心境、不良的情感和不良的激情作用下,由於不良的情緒受到壓抑,不良的情感得不到宣泄,不良的激情得不到自控,再加上環境條件的觸發、個人利益的受損,產生了對造成上述情況的當事人和單位(組織)的不滿情緒,而當這種不滿情緒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發泄出來。如果是以牢騷的形式加以發泄,這樣就會形成牢騷心理。隻有遇到適當的環境和必要的受眾,這種被壓抑的情緒,就會被適時地加以刺激,從而以適當的言語方式或非言語方式,激烈的、激動的或有時是偏激的方式來宦泄自己的不滿情緒。在采取言語的方式發泄時,一般是用過激的言語加以抨擊、埋怨或在訴說自已的不幸遭遇和委屈時,也帶有對他人的人身攻擊、漫罵,以求心理的快慰和平衡;采取非言語方式發泄時,一般地是采取某種委婉的和溫和的方式或行動,對當事人進行旁敲側擊敲下,順便發泄自己的某些不滿情緒,引發大家的同情心,喚起眾人的認同和支持,以達到言語方式發泄達不到的目的,由“牢騷”到“撈著”,從而奪同自已的損失。
(二)牢騷心理形成於個人利益不能滿足之時
說到底,牢騷心理是一種當個人利益在不能得到滿足,個人一時又無法改變現狀時的個人非良性情緒寄托和憤慨表示。一個人當自己的個人利益得不到滿足,或被別人剝奪,或被別人損害,或者暫時得不到滿足,或本來就不應該得到滿足,但希望得到滿足,又不可能得到滿足時,心裏便產生了對造成這種狀況的人和事的怨氣,當遇到適當的環境和自己的知已時,便會以牢騷的形式加以發泄,借以得到他人的同情,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值得指出的是,有些牢騷可能反映了正當利益得不到滿足時的心理不平衡情況,有些是針砭時弊、為民疾呼的牢騷,對於解決問題,乎息心中的怨氣,倒也起到了一定的社會作用。劉此,人們常說:“咱得不到的,說說總還可以吧!”這正是一種“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白說還要說,爭取不白說”式的心理狀態。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倡導少發不利於解決問題的這樣或那樣的牢騷。
牢騷心理的產生有哪些根源呢?牢騷心理的產生具有一定的心理根源和社會根源。研究表明,牢騷心理的產生,主要是基於個人的各種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在心理上產生了嚴重的利益衝突。具體地說,主要的心理根源有如下幾種情況:
渴求知識,實現理想,需要不能滿足。在社會上,對絕大多數青年來說,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知識能力、社會經驗、工作才華等方麵來全麵提高自己,以使自己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能夠立於不敗之地。這樣,出於這類心理需要的青年,就會產生求知學技的強烈動機。但是,有的青年雖有一定的理想,但由於世界觀的差距、個人主義和名利思想的作怪,一時還不能上升到正確、合理的動機。所以,當他們把自己的這種動機付諸於實踐時,就往往會演化為以個人主義和名利思想為主導的自私自利行為,這種自私自利行為必然脫離現實,脫離群眾,付諸實踐後又得不到人們的讚同和首肯,形成了與組織和領導相對立的不利局麵。於是,個人利益和心理需要發生了矛盾,當這種矛盾被激化時,個人的奮鬥目標、理想和心理需要就不能實現。這樣,就會在其某些私利作用下,或在其他心理因素的作用下,產生牢騷心理,會以發泄牢騷的形式,表示對造成這種狀況的單位或組織的不滿。渴求知識,追求理想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這是牢騷心理產生的心理根源之一。
滿足利益、謀求虛榮的需要不能滿足。有的人在工作中,總是將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處處以個人主義的姿態出現,於工作講價錢,不講貢獻,甚至是為了撈取個人資本,獲得一定的功名、利祿,達到不擇手段的程度。這樣的心理需要和實現需要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往往脫離現實,當其以願望的形式存在於頭腦時,就不會與一定的客觀現實建立某種相關的聯係,此時,隻能激起和維持不正確的行為動機;而當有些人將自己的不正確的行為動機付諸實踐時,就會與社會發生矛盾和衝撞,在社會上到處碰壁,進而牢騷滿腹。這部分人在不正確的行為動機引導下,就會充分利用各種各樣的社交機會,在自己所接觸的人群中來發泄自己的不滿,這就促使牢騷心理進一步形成和強化。因此,我們說,產生牢騷心理的主要心理根源之一,就是自己的滿足利益和謀求虛榮的心理需要不能得到滿足。
這裏,還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對各種個人利益的適當滿足,亦看作是正當的和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不能一概加以指責。我們生活和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更多更大的利益,獲取一定的榮耀,不但滿足生理的需要,而且滿足心理的需要,使自己生活得更美好。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如果沒有一定利益的吸引和刺激,人們也許就沒有什麼精神的支柱、行為的動力,也就不會產生什麼心理動因,這其中精神動力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再說,我們黨領導人民奮鬥的目的,就是讓人民生活的更幸福,生活的更美好,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看待人們追求正當的物質待遇和利益時,也要辯證地來看待,對正當的個人利益,我們一向倡導積極爭取,這是正常現象,不是自私自利的行為。但是,我們一貫反對一味追求個人利益的極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因為極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隻是從狹隘的個人目的出發,不顧一切地去滿足自身的利益和動機,不顧他人和集體、國家的整體利益,甚至不惜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像大貪汙犯、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克傑這樣的貪汙腐敗分子,在其犯罪事實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如果隻追求個人利益和利己主義的東西,必然要走上腐敗變質的道路,走上與人民為敵的死路。因此,在分析牢騷心理的根源時,亦要把正當的個人利益和需要的滿足,同非正當的個人利益和需要的滿足區分開來,分別加以對待。這樣,才能真正把握牢騷心理產生根源的本質。
滿足誌趣、自我提高的需要不能滿足,常常也是引起牢騷心理的重要心理原因。人們的誌趣常常是多種多樣的,不論是積極的、健康的誌趣,還是消極的、低級的誌趣,均會由動機演化為行為,當社會條件無助於這種行為時,他的某種誌趣就不會實現。此時,他就會怨天尤人,產生錯誤的歸因,由自身的原因,而歸咎於社會因素,或者是歸咎於他人的因素,從而引發一些對現實不滿或對現實中的某個人不滿的牢騷。如有的高中學生在高考時,因為自己在學習用功程度方麵不如他人,因而自己沒有考上大學,他便會以牢騷的形式,埋怨出題太偏、太怪;有職工因自己素質不高而下崗,他不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以牢騷的形式發泄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埋怨說是社會的腐敗造成了自己的下崗。所以,滿足誌趣、自我提高的需要不能滿足,常常是引發牢騷的重要原因。
宜私自剝、個人主義是牢騷心理產生的另一個重要思想根源。自私自利和個人主義是對那些專為自己打算、不為他人服務的不良思想現象最本質的概括。自私自利者,受專門利己動機的驅使,必然使用利己手段以達到利己目的。有時利己動機也會產生一定的暫時利人的客觀效果,但那隻是在別人成為自己對象和手段時才會發生。一旦這種手段失去達到利己的目的,或與利己發生衝突,就會做出許多極端個人主義的卑劣行為,如某單位有。位領導,得知自己的部屬有在本地教育局工作的熟人,便通過他把自己的兒子送進職業大學、實際上這位學生沒有考到錄取分數線,而是通過關係送其上學的。事後,這位領導見事已辦成,就冷落了,自己那位部屬,還發牢騷說所就瀆的那所學校是一個無名氣的學校,畢業後的文憑不吃香,等等,這種過河拆橋並發牢騷的做法,實在是自私自利的表現,是十分可氣的。當然,這位領導的部屬為討好領導而通過不正當手法將其兒子送進高等學院學習的做法,也屬於不正、埒的做法,他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為他人謀私利,應該受到批評,那位領導“過河拆橋”的做法,更是一種自私自利行為。他對部屬心懷不滿,牢騷滿腹,而這種牢騷心理,正是源於自私自利、個人主義的思想基礎。所以,自私自利、個人主義是牢騷心理產生的重要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