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盲目從眾入歧途(一)(1 / 3)

——從眾心理分析及其矯治

靠拄著別人遞過來的拐棍走路,永遠隻能蹣跚著前進。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不要“隨大流”。

——孫波

公元383年的秦晉淝水之戰,秦軍是被自己軍隊內部士兵的從眾心理和行為斷送了勝利的。作戰一開始,秦軍統帥苻堅為了給晉軍讓出戰場以便決戰,便下令全軍稍後退一步。他沒有想到正當全軍後撤之際,秦軍內部有一大批的親晉士兵,這些士兵一邊向後狂奔,一邊大喊:“秦軍被打敗了”。這一喊不要緊,全體將士都跟著喊了起來,一個跟著一個喊,一個跟著一個跑,結果秦軍數十萬人的隊伍,人人隨著親晉的士兵亂喊亂跑,四處逃散,結果造成潰不成軍,不戰而逃之勢。晉軍不費吹灰之力,取得了這場作戰的勝利。

(美)詹姆斯·瑟伯在一則反映社會心理現象的報道中記述了這樣一則故事:突然有一個人跑過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現在已經過時很久了;也許是他突然想起了身上還揣著一張婚禮的請柬,現在已經來不及了。不管他想些什麼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可能是去馬拉莫飯店,那裏是情人約會的好地方)。就在他向東跑的同時,另一行人也跟著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3個人,一個有點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起來……l0分鍾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跟著跑了起來。嘈雜的聲音逐漸清晰了,可以聽到“大堤”這個詞。

“決堤了!”這充滿著恐懼的聲音,可能是電車上一位老婦人喊的,或許是一個交通警喊的,也可能是一個小男孩子說的。沒有人知道是誰說的,也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兩千多人都突然潰逃起來,“向東!”人群中有人喊了起來——東邊遠離大堤。“東邊安全,向東去,向東去!”

一個又高又瘦、目光嚴厲、神色堅定的婦女從我身邊擦過,跑到馬路中間,而我呢?雖然所有的人都在喊叫,我都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我費了好大的勁兒才趕上這個婦女,別看她已經快六十歲的人了,可跑起來倒很輕鬆,姿勢優美,看上去還相當健壯,“這是怎麼了?”我氣喘籲籲地問她,她匆匆地瞥了我一眼,然後向麵前望去,並且稍微加大了步子向前跑去,並對我說:“別問我,問上帝去!”

瑟伯的這段描寫,雖然有些可笑,卻很恰當地說明了人的一種異常心理現象——從眾心理。一個人做事,眾人一齊跟著做,人們是那樣不約而同。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十分有趣和怪異。它一般來說,具有二重性,即積極從眾心理和消極的從眾心理。積極的從眾心理我們應當提倡和支持,比如號召人們向英雄模範學習,大家都來向他們那樣做人做事;消極的從眾心理,我們就應當克服。我們這裏研究的主要是消極的從眾心理,那麼,什麼是從眾心理呢?

所謂從眾心理,就是當群體的意見或行為,以群體壓力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引起個體的認識和行為表現與群體不一樣時個體的意見、態度、動機或行為為了適應群體的要求而改變自己行為或信念的心理過程。

從眾心理是個性心理的基本特性,是社會適應和社會認知的最重要機製之一,是個體在日常行為水平上實行自我調節的一種特殊方法,也是個體不願遭到集體和社會的否定、拋棄、離群和製裁的一種心理防衛反應。

從眾心理作為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它能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個性之中,是人的心理的可塑性、思維的靈活性以及人的社會化教育機製所決定的。從眾心理與群體壓力、個體的年齡和性別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係。我們這裏研究的是消極的從眾心理,即在某些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下所產生的消極的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用最通俗的話講,就是盲目地“隨大流”,跟著大家的感覺走。在現實生活裏,人們旨目地從眾的例子非常多。聽人說糧食要漲價了,於是人們爭先恐後地去排隊買糧食;劇場裏隻要有一個人鼓倒掌,那些不願鼓倒掌的人,也會跟著鼓起掌來;在大街上行走,隻要有人圍觀什麼,別人也會立即湊上前去看個究竟,等等。從眾心理者,一般在思想,沒有獨立意識,認識上缺乏主見意識,行為上沒有創新意識,工作上沒有原則意識,遇事不能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立場,常常隨聲附和,作人的附庸,在原則問題上“和稀泥”,求得“一閉和氣”,你好我也好,大家都這樣,工作平淡,不能創新,不求進取。

在現代商業經濟的推銷商品活動中,有一種被北京人稱作“托兒”的人,專門製造購買從眾心理氛圍。就是在人們觀看某種商品時,“托兒”們便當眾假裝一般顧客,一邊說:“太便宜了,我買幾件!”經她這麼一做手腳,不知內情的人也會跟著買起來,他們不知道究竟是否便宜,究竟便宜多少,便跟著“托兒”買起來,“托兒”的作用,就是幫助商家製造顧客購買商品的從眾心理,而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來傾銷產品,這是他們慣用的推銷術,屬於不法營銷,是消費者權益法重點打擊的對象,應該嚴厲懲處。

從眾心理具有多種多樣的心理表現形式,那麼,它有哪些表現呢?

二、別人打個嗝,你說也嘭飽

從眾心理的內化或行為化,就會產生從眾心理的一係列表現。從眾心理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一是認知上的認同,二是言語上的讚同,三是行為上的依從。這3個方麵的表現,有時是單向形式的,有時是雙向形式的,有時又是多向合一形式的。也就是說,一個從眾心理者,其從眾表現,有時隻表現在對某一群體某種觀點的認同,而不付諸於從眾心理動機的外化,或稱行為化;有時既表現為對從眾心理動機的認同,還表現為依從行為。下麵,我們具體來討論一下這3種心理表現。

(一)認知方麵的表現

對群體思想、動機、信念、願望等僅在認知上表現出一定的認同,是從眾心理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從眾有時隻在認知上以認同而表現出來,而不一定付諸於從眾的具體動作或行為。比如,對某一種學術觀點的評價,如果大家一致給予讚同的話,那麼在群體的壓力下,個別人也會在認知方麵趨向一致,使之成為以後行動的指南。

(二)言語上的讚同

作為從眾心理的表現形式之一,有時隻是對公眾某種思想、行為等表現出語言上的讚同,這也是從眾心理的一種表現。不久前,在電視裏播出投票選舉十大傑出青年的消息,在報刊上還刊登出他們的主要事跡及其選票,媒介還跟蹤報道評選的進展和每人每天的得票數,當大家一致讚同某一位英雄時。你也在電視機前和家人說出了跟家人一致的看法,這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從眾心理表現。當大家一致認為某種商品該降價出售時,你也表示了讚同。你如果表示了不讚同,那麼會遭到大家的攻擊。在這種群體壓力下,你也表示了讚同。群體壓力是形成從眾心理的一個外部條件。在有些情況下,你明明認為那樣做不合適,可大家都這樣認為,於是你也就跟著認同了,這是違心的。造成你這樣做的原因,就是群體的外部壓力。

(三)行為上的依從

這是一種對社會團體影響力做出反應的一種行為方式,這種行為的動機是為了免受到群體的懲罰、拋棄、離群、製裁或為了得到某種表揚、獎勵、讚賞和趨同。它是從眾心理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在許多情況下,人們之所以依從別人,是因為別人的行為是自己認為正確行動的惟一指導。當你在一個不熟悉的環境想去廁所時,正好男、女廁所門的招牌被摘掉了,你無法知道哪個門該進,哪個門不該進,因為怕出差錯,你進退兩難。這時如果正好從左邊一個門裏出來一位打扮時髦的女郎,那麼你會很有把握地確信左邊的是女廁所了,為什麼你能這樣確信並依從呢?研究表明,一個人覺得另一個人有教養、有地位、有身份,你遵從他的可能性越大。因為一個女性從左門出來了,這位女性看上去很有教養,她首先不會錯進男廁所,所以,你馬上會依從她。這是從眾心理依從選擇性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