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收徒(1 / 2)

三天後,經過長途跋涉,妙善終於回到靈山寺。

靈山寺位於大陸的中心,曆史悠久,創派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為當今正邪兩派之首。靈山寺的開派祖師是一書生,曾經鬱鬱不得誌,當年流浪四方,曆經百劫,看破紅塵,後來削發為僧,法號名為釋空。走遍大陸,發現靈山內,山高如雲,清秀而不失古樸大氣,靈氣逼人,格局極佳,日後必定興盛。遂再此開山立派,以靈山之名,號靈山寺。十年間,已是崛起起於正道之中。一日,釋空在靈山的最高峰上閉關,發誓“不獲佛道,不起此座”,終於大徹大悟,領悟到解脫生死之道,入道成佛。以此思索,構成四諦說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即苦諦(人生皆苦)、集諦(苦之原因)、滅諦(徹悟苦的原因,達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諦(通過修道達到“涅槃”的途徑)人們通過修行、斷惑、涅槃,最終成為阿羅漢(“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墮入六道的輪回。釋空終於堪破生死,以普度眾生為己任,信徒遍布整個大陸。百年間,成為大陸第一強者,靈山寺亦為正道支柱。幾百年來,興盛無比,邪教輕易不敢造次。

傳至今日,主持是妙善高僧接任,已是第十四代。妙善佛法高深,寬厚待人,受天下人敬仰。靈山寺規模越加壯大,有山門,鍾鼓兩樓,大雄寶殿,藏經閣,琉璃殿等等數十個組成。僧眾也是人才輩出,有五大神僧,十八護法僧等,普通僧人亦有數千人之眾。

靈山高聳入雲,而靈山寺就在峰頂之上,雲霧縹緲朦朧,遠遠看去,如同仙境一般。

妙善背著小孩,一路上為了避免俗世糾紛,也未曾駕雲。途中為了照顧柳寒,耗費了些時日。這次走到了山門前,看著幾百米的長的階梯,直通入山頂。

這時,妙善把寬大的袖袍舞動,也不見有什麼動作,就如同插上了翅膀,緩緩向山頂飛去。

靈山寺的正門是用大理石砌成,高十幾丈,雕梁畫棟,古樸莊嚴。特別是那靈山寺三個鎏金大字,寶相莊嚴,仿佛刀削斧劈一般,讓人不敢直視。

妙善到了山門前,徐徐落下。這時,寺裏的鍾聲響起,高亢悠揚,震人心神,看來是到作早課的時間了。

門口現在人少,隻見有一胖一瘦兩和尚正在打盹,胖的約莫30來歲,穿著灰色僧衣,手並攏,靠在大門處,呼嚕聲極大,連肥肉都在抖動。瘦子要年輕一些,穿的卻是黃色僧袍,呼吸均勻。

妙善靜靜的走過去,忽然咳嗽一聲,說:“徒兒們怎如此懈怠”!

兩和尚聽聞有聲音,這才驚醒,看見來人的麵孔,恨不得找個地縫轉進去。還是胖和尚稍微好些,喊了聲“師父,您回來了,徒兒一時糊塗,責罰我吧”。

這時,胖和尚拉了拉瘦和尚的袖子,並努嘴示意。瘦和尚這才隨聲附和,“對,師祖,我們錯了”,說完,羞愧的低下頭去。

妙善麵有慍色,捋了捋過胸的胡須,說聲“罷了,如今靈山寺也太平,今天就算了,不過,你們得罰抄般落心經十遍,去吧。”

緣風,緣清聽命,撇了撇主持身後的竹簍,再不敢遲疑,向大門旁邊走去。緣風轉了轉黑黑的眼珠,不甘的神色一閃而過,取而代之的是的好奇。在拐角之處,他一把拉過緣清,胖胖的身子很是靈活,無聲無息的蹲下了身子。

妙善向大雄寶殿走去,繞過幾個彎,進入一個偏僻的竹林之中。落木蕭蕭,秋葉累累,隻見一和尚鶴發童顏,身材中等,一身白色僧衣很是幹淨。他在院子裏擺了個桌案,上麵文房四寶俱全,右手抓著狼毫大毛筆,左手端著酒壺。如鯨吞牛飲一般,喝完把酒壺一拋。對著麵前的白紙肆意揮灑起來,口中念念有詞,“爾時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如菩薩大乘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是願樂欲聞。”轉眼間,一行行龍飛鳳舞的字躍然紙上,字跡大氣古樸,令人歎為觀止。

妙善讚許的點了點頭,此文出自佛學,《金剛經般若波羅蜜經論》。原來,此人法號妙空,拜入佛門幾十餘年,頗有個性,不喜歡與人打交道。自從幾年前他們師兄弟之間發生一次很嚴重的爭執,他就沒有踏出竹林一步。平時做完早晚課,就喜歡研究些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其中,書法更是一絕,如同山中隱士,平時喝酒、作詩也無人打擾,倒是樂在其中。

一念及此,妙善神色很是忐忑,心中想道:這孩子關係重大,若由我看管,必定是會引起許多人的注意。而且身為主持,平時事務繁多,也恐怕照顧不好,那又怎對得起,流水村那些枉死的村民。

對了,突然間像是想到了些什麼。師弟一人獨居,了無牽掛,正好讓柳寒和他做個伴。孩子是妖星降世,為了以防萬一。以後定是不能讓其學習功法,隻讓其修習佛法和四書五經。相信人性本善,日子久了,讓他成為正直的人,不是難事,以後也可為正道所用。想到此處,心中的羞愧似乎得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