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閱讀。
古語說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裏路,當今而論,行萬裏路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讀萬卷書反倒成為一個奢望。於我,年輕時曾充滿徐霞客踏遍青山那樣的豪情,十足一個背包客,及至漸漸財務自由了,時間自由漸漸沒有了,退而求其次,翻翻書也是好的。
小時候,看到黑白繪的小人書就歡喜不已,大人給買幾本故事書,更是雀躍般的開心。不過那時整個社會資源都很匱乏,家裏拮據,能吃飽飯就很不錯了,書畢竟不能當飯吃。越是不容易得到,越就顯得貪婪。如同吃飯,越是吃不飽,越是顯得饞。斷斷續續的用積攢的壓歲錢買了一些,具體看過的都是些什麼,基本都已經沒了印象,封神演義、西遊記應該是有的,因為對一直伶不清孫行者和******究竟是否是一個人很深刻。
工作後,自己有收入了,買書這點錢不再成為問題,我既不抽煙也不喝酒,每月一兩百權當是煙酒錢了。但又碰到了新的問題---60平的房子,書滿為患。說清貧是家徒四壁,我們家不貧,四壁徒書。初時還不明顯,隨著隔三差五的不停的購買,原先的書櫃滿了,又去侵占別的地盤。桌上、床下、枕頭下,都是書,就顯得比較逼仄了。
書確實很多了,但猛然發現書其實還是少了。起因源自一件小事,一次兒子的媽媽出差,需要我陪兩歲的兒子睡覺,兒子要求講故事,我搜腸刮肚,空空如也,找書求救吧,這才發現,原本理工出身,加上十幾年一直從事技術工作,藏書確實很多,但除了計算機還是計算機,偶爾一些文科類的也是讀法碩時一些法學研究的內容,隻得將三個和尚的故事發揮N遍糊弄了事。三十好幾當了爸爸,發現為人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
都說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反省自己讀書,隻能用急功近利來形容,為升學而讀書、為工作而讀書、為解決技術問題而讀書等等,真的就是抱著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心態的。讀書當然會有目的,但應該是一個更開放的目的,即為體會閱讀的快樂而讀書,在體會快樂中自然的汲取營養。亡羊補牢,隨著孩子的成長,我涉獵書籍的範圍開始偏重於文史。文史的思維是發散的,看這類書的時候,常常忘記自己是一個技術人員,二者幾乎不怎麼相容。沒有了功利驅動的讀書,更多地是一種補課的心態,也就經常會沉浸其中,久而久之也就真能體會到閱讀的快樂,進而讀書成為一個強迫性的習慣。常想,假如拿出同樣的精力去學自己的專業課,相信工作能力、技術水平會想當然的上一個大台階。同時內心中總有一個聲音在對我說,假如********的的苦心鑽研那些所謂業務的謀生技能,人豈不是變成了機器,活的還有啥情趣。馬丁.路德有一句名言,“我今天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我要多花一個小時禱告。”我也隻能安慰自己說,我之讀書與其之禱告一樣並不是例行公事,而是解放和增加活力的源泉,我們老祖宗不是也有“磨刀不誤砍柴工”的說法嗎?
其實還是喜歡徜徉在書店裏,真實的流連於一本本厚重的書籍中,少許還能體會到兒時買書的那種快樂,可是新華書店的書太貴,還基本沒有折扣。網絡適時出現了,並且書籍的種類要全麵的多,送貨到門且能打折,於是慢慢的也就喜歡上那種提交訂單後等著送貨的感覺,同樣還擁有一種期盼的感覺,如同戀愛中男女約會前的忐忑。曾經告誡自己能把買的書讀完已是幸事,買了又沒地方放,還是少買吧。但是遇到好書還是忍俊不住,如同愛美的女子,盡管衣服很多,看到心儀的還是會出手,買書其實也會上癮。有個現象,就是真心喜歡的書,經常會買來好幾套不同版本。《史記》2、《資治通鑒》3、《紅樓夢》2、《三國演義》4、《沉思錄》2、《論語》5、《東周列國誌》2。比較來比較去,還是中華書局、人民文學、嶽麓書社的質量有保證,西方名著的譯本以譯文出版社為上品,原著還是外文社的專業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