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26 同人不同命(1 / 2)

如果說紀國這兩年來最有人氣的人是誰?那必定是他們的天女皇後無疑。

天女在成為他們皇後之前的事跡就不說了,光說這兩年做的善事,那也是“罄竹難書”

先是在寧京辦了慈惠會,每年組織募捐大筆錢物救急扶危,在多處寺院庵堂中出資加建房舍收容無謀生能力老弱殘疾,不但寧京附近百姓受益,遠至邊陲的窮鄉僻壤也有慈惠會人員前去救助。

紀國在皇後的倡議下,不少州縣由官府牽頭,招納一批商戶以及匠人設立了“技校”,供生活無著之人學習各種工作技能,不收分文更包食宿,每天白天一半學習,一半替學校及學校附屬的工坊做工,學成後替工坊工作一年,表現良好即可帶著官府開具的證書離開,學校甚至可以代為推薦到富戶商家中去工作,當然也可以選擇繼續在工坊中工作。

這技校還分男校、女校。男校有教導耕作務農的、也有教導木工、打鐵、建築、賬房、管家等等技能,女校則有刺繡、裁縫、脂粉製作、烹飪、家政等適宜女子從事的工作,就是賬房文書等也可以學到。

寧國本來連年打仗,地方官府橫征暴斂,一些富戶兼並土地情況十分嚴重,雖然在紀見慎的新政之下環境有所改善,但是依舊流民甚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和安全隱患極多。

有了這些技校提供衣食工作,配合官府清理吏治、嚴厲打擊流民作案等等措施,前寧國所屬的幾個州縣情況連年改善。

民眾提起皇後都直說那何止是天女,簡直是觀音再世。

璿璣這觀音做得非常辛苦,因為技校說來簡單,但要讓它能長久生存,必須至少保證可以收支平衡,如何合理安排學員工作,來填補學校的資金投入就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璿璣幾乎是每建一家技校,就要親自把流程梳理一遍,沈氏專門劃出人手來配合做學校相關工坊產業的經營工作,以確保那些工坊可以健康成長,長期為學校的運作提供資金。

雖然花了那麼多心力,但是開始一年,學校還是大多在虧錢,幸好紀見慎對此事頗為支持,從國庫中撥出專款來補貼,這才撐了下來。

到了第二年,學校的虧損便降低了很多。璿璣總算鬆口氣,這樣繼續下去,估計再過一兩年,就可以收支平衡。

璿璣提議做的另一件事則是“牌坊”工程,在邊關及各個州郡的大型寺廟中設立功德碑和英烈碑,碑上分別刻有為國為民立下大功績的人及捐軀犧牲的烈士姓名。

功德碑和英烈碑不但在寺廟中永世享受香火供奉,每屆官員到任,還必須先到碑前祭拜,誦讀碑上有功德者及英烈姓名,以示不忘前人功績,到任後將竭盡所能造福鄉裏之意。

而在前線犧牲的將士,不但撫恤金豐厚,更設立了專門的機構,照顧其親眷子女,保障他們的生計。

璿璣身為皇後,自己帶頭,每到一個地方便先去祭拜功德碑與英烈碑,一時間民間交口稱讚,群相仿效。

能夠在碑上留名,自然成為天大的榮耀,而一些在前線與嶽國交戰的官兵想到即使自己戰死,也能為親人爭得榮譽,更不愁親人無人照料,打起仗來益加勇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