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期,讀大學時,為準備考研,我從圖書館借一大摞現代文學作品集,無意中讀到,本《龍朱》,作者是沈從文。那時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幾乎看不到沈從文的名宇。然而,這本《龍朱》卻給了我一種全新的感受。那是以往我所讀過的文學作品中從未有過的感受。後來,我又四處搜尋找到了當時所能找到的沈從文的作品,《邊城》、《長河》、《湘行散記》、《湘西》等,一篇篇清美淳靜的文字,猶如一幅幅淡墨山水,讓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文學世界,不由自主沉浸其中。沈先生作品中那一條蜿蜒而去的沅水,牽動著半個世紀後一個年輕讀者的心。
再後來,閱讀了沈從文更多的作品後,我發現,沈先生不光文章寫得好,他的人格風範,他的藝術才華,他對故鄉山水那種執著的情懷更令人高山仰止,深深敬慕。
沈從文的作品沒有血與淚的控訴,沒有呼號與呐喊,為此,他一生受到許多誤解,然而,他的作品對“人性”的探尋,對“生命”價值的求索,卻在幾十年風雨湮沒後日益顯露其奪目的光輝。讀沈先生的作品,讓人產生一種無言的感動,仿佛置身清淸江畔,任夕陽從山頭斜照草坪,湯湯流水默默帶走無邊的思緒。
沈從文對文學、音樂、美術、文物,都有著一種藝術家的感悟,把人生充分的藝術化,又把藝術融入人生之中。看《沈從文別集》中那些沈先生三十年代回鄉途中的速寫,簡潔的線條,淡淡的墨色,令人有一種天地濃縮於斯,曆史亙古不變的滄桑感。他一生追求用文學藝術讓人生更美麗,更有價值,那種湘西人的執著不由讓人想到那個著名的典故“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沈從文心中,生命,是可以獻上文學的祭壇的。
遺憾的是,解放後沈從文就放下了手中的筆,轉而研究曆史文物。中國從此少了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卻多了一個偉大的文物學家。幾十年的人世變故,幸耶!不幸耶!這已成了文學史上一個縈繞讀者心靈的問題。
從事文物研究,沈從文自覺地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千百萬件文物寫成的曆史文化之中,他耗盡心血寫成的《中國古代服飾史》,成為我國珍貴的服飾文化研究瑰寶。他用文學創作和文物研究結合成的人生,使他散發出令人倍感親切崇敬的藝術魅力。雖然他的一生像一滴水一樣,隻願溶入生他養他的故鄉那一派清波之中,然而他的作品,他的文物研究成果,他的藝術人生卻產立成中國大地上一座文化豐碑。他的一生留給我們不盡的沉思,不盡的遐想。
我不是一個專門的文學研究者,撰寫此書更多出於對沈從文這位真正文學家的喜愛。條件與學識所限,疏漏差錯在所難免。我期待來自各方麵的指正。
還應提到的是,書中引文除個別文字作了必要的改動外,基本保持原貌。
本書除了取材於香港三聯書店與花城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沈從文文集》和嶽麓書社出版的《沈從文別集》外,還參考了金介甫先生著,符家欽先生譯,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沈從文傳》;淩宇先生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沈從文傳》,荒羌先生編選,嶽麓書社出版的《我所認識的沈從文》;孫冰編選,學林出版社出版的《沈從文印象》等書,在此謹向上述作者、編者、澤者致謝。本書還得到國家新聞出版署楊牧之先生和於青女士的幫助,在此一並致謝。
彭曉勇
199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