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沈從文小傳(1 / 1)

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出生於湖南省鳳凰縣。父母給他取名沈嶽煥。沈從文的家庭是鳳凰名流。他的祖父沈宏富20歲就獲得清朝提督銜,並擔任過雲南省昭通鎮寧使和貴州提督。沈從文的父親沈宗嗣也在軍隊中任職,作過裨將,當過上校軍醫官。沈從文的母親叫黃英,母親家是當地名流世家,外祖父黃河清是鳳凰第一個剪去辮子的人。黃英的哥哥開辦了鳳凰第一家郵局、第一家照相館。沈從文的母親思想非常開明,這使沈從文有了一個開明自由的家庭成長環境。

從4歲起母親便教沈從文識字,識得五六百左右生字時,由於母親生了弟弟,沈從文又患了蛔蟲病,在家元法繼續學習,於是,母親便讓小從文跟著兩個姐姐去一位親成家學習。由於年紀太小,加上老師又是親成,沈從文讀書的時間終究太少,坐在老師膝上玩的時間更多。

6歲時,沈從文開始進入私塾讀書。學習內容照例先是《幼學瓊林》,然後是《孟子》、《論語》、《詩經》等。前後換了兩處私塾,沈從文難以忍受私塾單調的學習生活,經常逃學,到大自然中去,沉醉在自己對生命的豐富想象中。

1915年,沈從文從私塾轉入鳳凰第二小學,半年後又轉入第一小學。這裏比起私塾同學多了許多,教學自然也不同,沒有打屁股的體罰,七天還有一個假日,這些都對沈從文的胃口。可是,他在課堂上除了識字讀書外,似乎仍未學到什麼東西。他不安心課堂學習,傾心於自然和人事的山光水色。比起學校,沈從文更喜歡投身杜會,“去讀那本色香具備,內容充實,用人事寫成的大書”。

1916年8月,為了管束性子太野的沈從文,母親讓沈從文進了當地的預備兵技術班,希望能通過預備兵學習當兵,但前後三次缺額考試都未考中。到了1917年4月,技術班解散,沈從文又一邊上學,一邊在外麵玩。秋天,小學畢業的沈從文報名進了初中。班上分配的座位還未沾上屁股,家境敗落漸入困境的沈家,由於父親避禍在外,母親便作主讓沈從文去當兵。14歲的沈從文終於離開學校,加入湘西土著部隊,開始了他的少年從軍生涯。

在部隊先後六年,他隨軍移防,足跡遍及川、湘、黔三省交界地帶及沅水流域,飽覽“人生這本大書”。太多的殺戮,太多的死亡,生命的價值竟然如此低微。沈從文厭倦了政治,厭倦了軍閥政治操縱下的“死亡遊戲”。但是六年行伍生涯,使他得以體驗杜會生活的各個層麵和形形色色的人。部隊中的軍法長作主將他的原名“沈嶽煥”改為“沈從文”,釋名:“煥乎,其有文章”。姓文的秘書和一位印刷工人讓他認識了《辭源》、《申報》,使野性貪玩的沈從文開始認識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五·四”新文學。《新潮》、《改造》這些新文學雜誌吹動了沈從文一顆少年的心。

1922年,20歲的沈從文告別湘西,告別哺育他生命的沅水,背一個小小包袱,從“邊城”走向北京,去追尋文學之夢,學那“永迗學不盡的人生”。

到北平後,他報考大學失敗,又不願仰人鼻息做小職員,在失業、貧窮、饑餓潦倒中苦苦追尋他的文學之夢。他旁聽於北大,自學於京師圖書館,在他自命的“窄而黴小齋”公寓中伏案寫作。在鬱達夫、徐誌摩等人幫助下,沈從文的作品得以陸續發表,大量見諸於《晨報副刊》、《現代評論》等報刊雜誌上。

1928年,沈從文從北平到上海,與丁玲、胡也頻一起自籌資金辦《人間》、《紅黑》雜誌。終因資金不足,難以為繼,先後失敗。後受胡適、楊聲聘請,以一個小學畢業的作家身份,任教於上海中國公學及武漢大學、青島大學。

1933年9月,沈從文與張兆和在北平成婚,同時開始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培養了大批年輕作家。

抗戰爆發後,沈從文在昆明西南聯大教書;抗戰勝利後回到北平,任教於北京大學。在此期間,他同時擔任天津《益世報》、北平《經世報》、《平明日報》、《大公報》四家報紙文藝副刊的編輯工作。

解放後,“由於曆史的誤解”,沈從文被分配到曆史博物館工作,基本上中斷了創作,漸漸從中國文壇上銷聲匿跡。1978年,沈從文轉入中國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工作。1988年5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沈從文一生著述豐碩,代表作有斐聲中外的《邊城》、《湘行散記》、《湘西》等;曆史文物研究成果最著名的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一生共寫作品736篇,85種集子。一些作品分別在日本、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翻譯出版。三聯書店香港分店與廣東花城出版社合作出版了12卷本的《沈從文文集》,湖南嶽麓書社出版了20卷本的《沈從文別集》,包括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內的多家出版社分別出版了《沈從文小說選》、《沈從文散文選》、《沈從文選集》等。

沈從文以他創造的湘西世界給讀者留下了一個瑰美奇絕的藝術天地,他的文學創作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筆無可替代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