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寫這個東西?
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至少有十個朋友這樣問過我。每次我都根據不同的環境給出一個讓朋友大致滿意而又完全不同的答案。其實我很怕朋友潑我的冷水,或者給我什麼負能量之類的東西,從而讓我沒有動力完成這本書。
可現在我已經把我想要寫的東西寫完,所以,我可以很坦誠的告訴你原因:
我要說一個好聽的故事給一個女孩兒聽。僅此而已。
一個冬天的晚上,沒有燈,我坐在這個女孩兒的床邊——“講個故事給我聽。”她要求我!
“想聽什麼呢?”
“好聽的!”
故事,這個詞彙讓我第一時間想到充滿了鬼故事的唐朝後期到五代十國的年代;然後就是這個混亂、群雄割據、沒有道德的大黃金時代。混亂,大概是產生“故事”最好的溫床。我說的這個年代是——東周。
東周:一個黑暗的年代,一個沒有信仰的年代,一個混亂的年代。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大黃金時代呢?在大家印象或者想象中春秋戰國時期應該戰爭頻仍、民不聊生。但是春秋戰國時代的著作中顯現的人文精神,卻是絕無僅有的——即便是號稱民主時代的今天。
時間已經過去兩千兩百多年,當年的風流人物早已白骨不存,可是他們的理念依舊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幾千年來研究的人無數,卻不見有誰的思想超過了幾千年前的古人——那絕對是一個巔峰。
而且那個年代諸子百家的“學術大爆發”,也讓之後這兩千年受用不盡,我之所以想講這個故事給人聽,就是想讓人感受一下,在那個刀兵四起的年代,這些有學術思想、有政治理念、不辭辛苦四處實踐的先人們,是如何麵對這個大黃金時代的。不僅僅是這些思想家,即便是當年那些執政者們,也能夠放下身份,善於納諫、從善如流、不計出身、信任人才、使用人才。這也許是那個時代真正稱得上“大黃金時代”的重要原因。
似乎許多形容詞都可以用在這樣的一個年代上,雖然在那個年代,大多數的成語與形容詞都還沒有形成,或者正在形成之中。那是一個我們的思想無法把握、無法想像的年代。我們不知道我們今天習慣使用的很多詞彙就產生在那個動蕩的年代。
許多人,為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原因而獻出自己的生命,並且――義無反顧!許多人,抱著理想主義或者浪漫主義的想法,放棄王位、放棄生命,放棄我們所有人一生營營苟苟追尋的東西……
從東周開始,準確的說,是從西周末年開始,周王室開始逐漸衰微,諸侯國開始陽奉陰違,外族更是虎視眈眈。到了東周遷都以後,實際上的軍事地位和一個中等諸侯國地位相近。各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戰爭持續不斷,小國被吞並。各國內部,卿大夫勢力強大,動亂時有發生,弑君現象屢見不鮮。政治鬥爭、軍事鬥爭都達到了巔峰,期間產生的軍事著作與哲學思想、宗教信仰,即使到了今天,也被國人乃至世界奉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