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上)(1 / 3)

也許很多人瞧不起在各個證券營業廳裏踮著腳尖伸長脖子看行情的散戶,瞧不起在操作台前今天買三手明天拋五手股票的散戶,但他們是否知道,正是這些中小散戶用自己滿腔的熱情與微薄的資金支撐起了日益壯大的中國股市,支持了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改製與籌資。據深滬交易所統計顯示,至2000年7月31日,在A股市場開戶的個人投資者占總開戶數的99.32%,而機構投資者僅占0.68%。雖然72%的個人投資者投資額不到10萬元,但他們加起來的資金總量卻是中國股市的主力。僅以滬市為例,個人投資者持股市值就占總市值的89.33%,而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僅占總市值的10.67%。毫無疑問,支撐中國股市的是中國的普通大眾!他們才是中國股市的脊梁!

如果你走進中國大大小小城市的各個證券營業部,無不發現擁擠著數以百計的股民,雖然他們十有七八不是被套牢就是虧損,但他們仍然踮著腳尖、瞪著雙眼執著地盯著電子屏幕上那一行行跳動的數字與波浪起伏的曲線;如果你走進中國許許多多的城市居民家庭,無不聽到一個熟悉的話題——股票,有人在為股價的上漲而興高采烈,有人在為資金被套牢而唉聲歎氣,有人在看電視裏的股評家侃侃而談,有人在打電話四處打探消息……

——這就是中國的散戶!

1990年12月19日,新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在黃浦江畔成立,由此揭開了大眾投資時代的序幕。10年時間,無論是當初的不足40萬股民還是現在的5000多萬投資者,都是散戶占了主體。滾雪球一般增加的散戶與中國股市一起成長,一起成熟。他們為股市的狂漲而興奮過,也為股市的暴跌而恐慌過;他們為股市的發展憂慮過,也為股市的無序失望過。中國股市因為有如此熱情的散戶而得以發展壯大,中國散戶也因為在股市裏的拚搏沉浮而感受到了市場經濟的風高浪急。雖然他們經常被股市的時起時落嗆得暈頭轉向,被莊家的翻雲覆雨弄得血本無歸,但他們仍然一如既往地在買股票、賣股票,賺了錢的把賺來的錢又扔進了股市,虧了錢的則甚至把生活費也換成了股票……

中國已有5000多萬散戶,股市的影響透過他們滲入千萬個家庭。可以說股市已成為三分之一城市人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漲跌起伏牽動了上億人。當然,由於這些散戶收入低、資金量小,甚至不少人是失業下崗的職工,他們參與股票買賣的目的是急於想擺脫生活的困難,或者是想迅速賺點錢裝修破舊的房屋,湊足孩子的學費,甚至隻是為了一套化妝品,一餐曾經許諾過孩子的肯德基……因此,他們承受風險的能力很弱,一有風吹草動就緊張不已,要他們都作長期投資也不現實。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散戶的作用,更不能因此就貶低散戶的地位。試想,在中國股市,是誰每年為上市公司籌集資金近千億元?是誰每年給國家貢獻200多億元印花稅收?是誰每年給券商帶來200多億元的交易手續費?不是擁有豪華辦公樓的基金管理人,不是有政策飯吃的所謂機構投資者,更不是把股市攪得天翻地覆的莊家,而是收入低、資金量少但熱情最高的5000萬中國散戶!他們是股市的脊梁,他們是股市真正的主力!

實際上,股市與散戶的關係就如水與舟的關係。市場為舟,散戶為水。水都流光,舟豈能行?沒有散戶的熱情投資,中國股市就不可能在短短的10年時間裏發展成為亞洲的一大新興資本市場,中國的企業就不可能每年從股市裏募集到數百億元的資金。因此,我們認為,股市要發展,散戶是根本。如今都說“顧客就是上帝”,套用過來,則散戶就是股市的顧客,就是股市的上帝。每個現實經濟單位都要針對它的顧客提供服務,從中獲得利潤。換句話說,就是顧客決定股市命運,而不是反過來顧客的命運由股市決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從股市的漲漲跌跌中,我們可以看到,每次股市的上升都吸引了大批散戶的加入,他們的加入造成了對新股的旺盛需求,股市得以擴大規模,壯大實力。可以說,百折不撓的老散戶是股市的主力軍,源源不斷湧進來的新散戶則是市場的生力軍,他們共同構成股市發展的原動力。1996年和1997年散戶增加兩千萬,市場得以大發展便是明證。

沒有散戶的存在,就沒有股市的今天;同樣的道理,沒有散戶的繼續支持,也就難有股市的繼續發展。雖然我們現在需要發展和培育機構投資者,但絕不能因此否定散戶的作用,更不能無視散戶的存在,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散戶還是中國股市的脊梁!

一、是誰在支撐中國的股市?

5000萬散戶:中國股市的真正主力

許多人瞧不起今天買三手明天拋五手股票的散戶,認為他們資金量少,影響力小,活躍不了股市;而一家小券商、一隻小規模基金,也被他們稱為主力,把他們的投資(其實相當大一部分是投機)當作股市發展的動力。但事實上,中國股市的真正主力,恰恰不是那些雖然有幾十億元的規模但卻隻會靠申購新股、購買國債過日子的基金,也不是那些打著戰略投資者旗號吃配售新股政策飯的機構投資者,更不是那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把股市炒得雞飛狗跳的莊家,而是天天站在交易大廳裏踮著腳尖伸長脖子看行情的散戶,是那些雖然虧損雖然被套牢但仍然執著仍然充滿熱情的散戶。他們人數最多,資金總量也最大。因此,要說主力,5000萬中國散戶才是中國股市的真正主力!

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裏,中國股市都嚴禁上市公司炒作股票,嚴禁銀行貸款流入股市,嚴禁國有企業炒作股票,所以中國股市除了少數一些機構、券商、基金外,其餘基本上都是中國的普通大眾。所有的統計資料都證明,無論是10年前股市發展初期的40萬股市投資者還是進入2000年後的5000多萬股民,都是散戶占絕大多數。

在1997年有一個粗略估計,認為到當年6月底,上海證券市場中,A股開戶投資者持股的比例為:個人占94%,機構占5%,自營占1%。

這個後來被廣泛引用的數據,雖然說明了散戶所占比例之大,但事實上,這個數據仍然明顯低估了散戶的力量。從近年來滬深證券交易所提供的統計資料來看,散戶所占比例遠遠大於94%。2000年5月18日,上海證交所公布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999年12月底,在滬市開戶的個人投資者占開戶總數的99.67%,國內一般法人投資者和國內券商自營開戶分別占0.28%和0.05%。也就是說機構投資者僅占滬市開戶總數的0.33%。在持股市值方麵,機構投資者僅438.96億元,隻占1999年底總市值的10.67%。

進入2000年後,雖然管理層提出要超常規培育機構投資者,並不惜運用了配售新股這樣的政策扶持手段,但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機構投資者份額偏小的問題仍未見改觀。中國股市仍然是散戶的天下。據滬深證券交易所信息中心提供的資料,截止到2000年7月31日,滬深證交所A股機構投資者已達35.67萬戶,較去年底的28.2萬戶增長26.49%;但在整體投資者隊伍中,機構投資者所占的比例仍隻有0.68%,與去年底相比僅微升0.05%,並未有實質性變化。而個人投資者在所有投資者總數中,仍然占有99.32%的份額,居絕對地位。

最近,滬深證券市場對A股投資者開戶情況作了更加精確的統計:個人投資者即散戶開戶情況為:1996年2285.3萬戶,1997年3304萬戶,1998年3878萬戶,1999年4442萬戶,2000年上半年5085萬戶;機構投資者的開戶情況則為:1996年7.57萬戶,1997年12.49萬戶,1998年14.18萬戶,1999年18.28萬戶,2000年上半年22.7萬戶。依此數據,我們可以算出個人投資者占投資者總數的比例依次為:1996年99.67%,1997年99.62%,1998年99.63%,1999年99.60%.2000年上半年99.56%。從中我們可以再次看出,無論是不準三類企業人市的年代還是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的時候,也不論是股市火爆的年份還是股市低迷的年份,機構投資者所占的比例均微乎其微,至今都沒有超過1%。顯然,我們說散戶是支撐中國股市的脊梁,是中國股市的主力,一點也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