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人之初,性本善。(1 / 2)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

①初:初生之物。②性:指人的本性。③相近:相去不遠,差不多的意思。④遠:相去很遠,有很大的差別。⑤苟:假如。⑥遷:改變、變遷,這裏是指不好的改變。⑦專:有恒、專心的意思。

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這種善良的本性,每一個人都很相似,後來因為個人的學習環境不同,性情便產生了很大的差別。如果幼小的時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麼他的性情便會受到不好的影響而有所改變。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在於有恒而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周處改過晉朝時,有個叫周處的人。他本是一個生性善良的人,可是,由於他自小便沒了爹娘,無人教導,因此變得很壞。

周處喜歡欺負弱小,常常因為自己不高興,就把別人打得頭破血流。所以,村裏的人見了他,總是躲得遠遠的。

後來,村子裏又出現了一隻凶惡的老虎,在山腳下的大湖裏也出現了一隻可怕的蛟龍,常常侵害村裏的農作物,大家覺得很害怕,於是把老虎、蛟龍和周處合稱為“三害”。

周處聽說村裏來了“三害”後,立刻到山裏一拳把老虎打死了,接著又到湖裏抓蛟龍,在湖裏打鬥了三天三夜,才消滅了蛟龍。

岸上的村民見周處一直沒有浮出水麵,還以為他和蛟龍同歸於盡了,於是,大家在岸上齊聲歡呼,慶祝“三害”終於給除去了。

周處回到村子裏,知道了自己竟是第三害,萬分羞愧,下定決心從此改過自新,不再做一個讓別人討厭的壞人。

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

教五子,名俱揚。

①孟母:孟子的母親。②擇:選擇。③處:居住。④機杼:機,織布用的木架子;杼,織布用的梭子。⑤竇燕山:原名竇禹均,因他祖居薊州,鄰近燕山,所以又名竇燕山。⑥義方:指良好的家訓。

從前,孟子的母親曾經三次搬家,是為了替孟子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有一天,孟子逃學回家,難過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來,把快要織完的布割斷,讓孟子懂得半途而廢將一事無成的道理。五代後晉時,燕山附近有個名叫竇禹均的人,教導孩子的方法非常好,因此他的五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博得人們的讚譽,當時,沒有人不知道他們的。

五子登科

竇燕山出身在富庶的商人家庭,但他為人心術不正,專用大鬥進、小秤賣的辦法騙取錢財。他的行為激怒了上天,所以三十歲還沒有子女。

一天晚上,他夢見死去的父親對他說:“你心術不好,品行不端,惡名已經被天帝知道。以後你將命中無子,且短壽。你要趕快悔過從善,才能挽回天意。”竇燕山醒來,夢境中的一切都曆曆在目,他於是決定重新做人。

後來,有一天竇燕山路宿客棧,撿到了一袋銀子。他為了能讓銀子物歸原主,在客棧等了一天,終於等到了失主,將銀子完璧歸趙。失主感激萬分,要以部分銀子相贈,但他卻分文不取。

此後一個晚上,竇燕山又夢見父親告訴他:“你的美名遠揚,天帝已經知道了。

以後你會有五個兒子,個個都能金榜題名。”從此,他更加修身養性,廣做善事,毫不懈怠。

後來,他果然有五個兒子。由於自己重禮儀、德行好,所以家庭十分和睦。當五個兒子都金榜題名時,人們都誇他教子有方。

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

①教:這裏有兩個“教”字,第一個是父之教,第二個是師之教。②惰:偷懶怠惰,沒有盡到責任。

做父母的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去教育他們,是父母的過錯;做老師的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不能使學生有所成就,就是做老師的怠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