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佑八年二月十七午正,耀眼的白光鋪滿了太和殿前的丹陛,司禮監掌印馮五福提起一口氣,把自己洪亮的聲音遠遠的揚了出去:“茲冊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淩雪峰女淩蒼蒼為皇後,命卿等持節奉冊寶,行奉迎禮。”

主持儀式的大婚使老禮部尚書楊介幸帶領兩位副使顫巍巍的跪下接旨,山呼萬歲之聲海浪一樣一層層的擴展開去。

七彩的鹵簿緩緩開動,純金的禮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一路旌旗飛揚,逶迤從太和門延伸到了東城的內閣巷,在內閣首輔淩雪峰的府第前停下。學士府早就大門敞開,鹵簿儀仗停府外,尚服女官入府奏請皇後冠服出閣。

緊跟著女官,宮廷女樂為前導,其後宮人擎執擁護,入門後依次站在前堂的東階下。

堂前早設了供奉天地牌位的香案。內執事讚四拜,禮畢請出冠服整齊的皇後,皇後升堂,麵南站好。

主婚官楊尚書進前,站皇後東,麵向西:“戒之敬之,夙夜無違。”說罷,退立東階,麵西站好。

皇後幼年喪母,淩學士妾室聶氏代替皇後生母進前,站皇後西,麵東施衿帨:“勉之敬之,夙夜無違。”說罷,退立西階,麵東站。

禮畢,執事官上前奏請皇後乘輿。

皇後降階,登鳳輿,侍從護衛鳳輿啟程。儀仗自前引導鳳輿出門。

奉迎儀仗在前,擁導著皇後的鹵簿、冊寶,其後緊跟樂隊,接著是皇後的彩輿,再往後是步行的大婚正、副使。浩浩蕩蕩的折回皇城。

皇後彩輿由大武門中門入皇宮。文武百官早身著朝服,分兩排侍立在承天門外迎候。

當皇後的彩輿由午門進入紫禁城,設在太和殿廣場的鍾鼓齊鳴,鹵簿在廣場依次站好。

大婚正、副使以節授司禮監秉筆吳諍,吳諍接節,高聲命捧冊寶官捧皇後冊寶。冊寶先行,往後傘扇、儀仗、女樂宮女簇擁著皇後彩輿,由奉天門入內庭。

至奉天門,捧冊寶監官以冊寶授內宮女官,彩輿停在乾清宮下的玉階,皇後下輿,沿西階上台,年輕的皇帝早就站在東階,降迎皇後。

這時已經是暮色四合,坤寧宮的洞房中點滿了紅燭,分外耀眼奪目。

皇帝揖皇後同入洞房。進了坤寧宮,韭菹、擩醢、黍、稷、粱等五穀早就在正堂的香案中放好,內侍女官引導帝後行祭祀禮。

祭禮結束,司飾恭敬的捧上手巾,帝後擦淨了雙手,尚食跪伏進獻食物,親身先嚐,以示無毒,然後再將黍、胰脊遞上。

三飯過後,尚食女官奉上盥手的盥爵。洗過手,尚食女官再獻上兩份美酒,再行一遍祭禮。祭禮後行合巹禮,以示合二姓之好,上事宗廟,下繼後世。

諸禮畢,皇帝以玉鉤挑開遮在皇後臉前的珍珠,看到了那張裹在珍珠粉和額黃胭脂下十六歲的臉,皇後正好也抬起頭,用那雙剪水大眼對上了皇帝深不見底的重瞳。

從這天開始,年方弱冠的德佑大帝親政了,後世的史官們會記住這一天,而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官員都認為,這隻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儀式。

===========================================

Ps:以上儀式參照明英宗正統年間製定的明代正式完整的大婚儀式,部分細節為小謝自創,未經考證^^

參閱書籍:向斯,《帝王後宮生活實錄》(就是旅遊景點經常會見到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