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是唐朝名家劉禹錫《陋室銘》之中的名句,意思就是山川河流凡是有些名氣的都是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底蘊。要麼以本身山勢險要而著稱的,例如華山,便是以其險要的山勢而得名,更有‘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讚譽;要麼以本身有所重要的含義,例如泰山,除了自身風景優美之外,自古便有皇帝封禪於泰山,因此泰山更是被尊為‘五嶽之首’。當然其中河流也不乏此類,例如黃河,便是以其河水之中蘊含大量的泥沙而得名,更是我華夏的母親河,孕育了我華夏的先祖。
說到此處,或許有人以為我們今天要說得一定是哪座名山大川,實則非也!我們今天的事情確實是發生山上,但卻不是什麼名山險川,若說一點名氣也沒有也不盡然,因為此山在當地也是薄有名氣。
此山的名氣並非因為自身風景獨特,乃是晉代時期的古城,更是古戰場遺址!其中傳說最為著名的便是薛禮征東的故事,也就是薛仁貴打高麗。後來又有佛、道兩教在此建立寺廟道觀,此山成為遼南有名的道教與佛教的交流之所。此山依山而建城,城在山上,山在城中,故此得名‘城山’!
初夏時節,遼南的氣候最為宜人,人都說昆明四季如春,氣候宜人,但遼南的初夏堪比四季如春的昆明,甚至於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這僅僅是本人的一家之言,但絕非信口開河,胡言亂語!
城山此時也是被綠茵所環繞,樹木茂盛,枝繁葉茂,雖無什麼百年的參天古樹,但一般的槐鬆柏還是不少。遠遠的眺望,一座古城似乎是被綠意簇擁出來的一般。而此刻,城山半山腰的階梯上,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一邊嘟囔著嘴,一邊朝著山頂最高出的點將台爬去。
“小孩兒!今天可來晚了啊!”點將台上,一聲尖銳的聲音傳來,雖然有些難聽但卻不令人討厭,反而讓人產生幾分親切,隨後一位身材矮小、尖嘴猴腮的老者映入眼簾。
小孩兒似乎跟老者很熟悉一般,氣嘟嘟的瞥了老者一眼道:“哼!還好意思說我!你這老頭講個故事竟吊胃口!害我偷跑出來!回去弄不好又要吃老媽的掃帚燉肉!”小男孩埋怨了一會兒,便對老者言道,“你今天要講啥故事啊?咱說好了,沒意思我可不答應啊!”
小男孩前一瞬還有些不情不願,但一想到馬上能聽到故事的時候,深情頓時為之一振,似乎剛才那抱怨的小孩兒,不是他一般。說來也奇怪,這老者知道許多的神話故事,而且講起來是活靈活現,好像是他親身經曆過的一般。也難怪小男孩癡迷,若是換做一般對神話故事感興趣的成年人,恐怕也經受不住故事的誘惑!
老者看著小男孩的模樣,並沒有多少責怪,反而慈愛的笑了笑,顯然並不在意小男孩的無禮。
但見老者模樣打扮得有些怪異,一副老僧的裝束,陳舊的僧袍失去了原有的本色,不但沒有看出落魄,反而襯托出一種大德高僧的感覺。可往頭上仔細觀看,卻又發現端倪,原來這老者的並非和尚那般光禿禿,也沒有什麼戒疤,亦不是頭陀的打扮,反而是個寸頭,倒像是一個猥瑣的小老頭。但當看到其雙目的時候,影影綽綽之間,似乎看到的是隱隱約約泛著金光的兩團火焰,異常的靈動,給人一種看穿世間萬物本質的感覺。然而,這種感覺太過短暫,可以說是一閃而逝,甚至於讓人覺得這一刻是產生的錯覺。老者給人整體的感覺便是睿智,仿佛是一位見多識廣的高僧。
老者僧袍輕輕撣了撣台階上的灰塵,歸攏了一下僧袍坐下,小男孩見機也吹了吹台階上的塵土,坐在一旁,聚精會神的等待著老者的故事。
“老頭兒,今天你可要講些好故事,否則我回家這頓打要是挨得不值俺可不依!”雖然小孩兒嘴上是這麼說,但其急不可耐的模樣卻出賣了自己。
“你想聽什麼?孫悟空大鬧天宮?”老和尚試探著問道,但見小男孩兒把臉扭到一邊,又試探問道,“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小男孩兒把嘴一噘,把頭搖得如同撥浪鼓一般,老和尚又問道:“那孫悟空大戰牛魔王可好?”
“孫悟空大戰豬八戒?”
“孫悟空車遲國比武?”
“孫悟空……”
老和尚一連說出二三十個關於孫悟空的故事,弄得小男孩兒一臉的直搖頭,一臉的鬱悶,略顯無奈的言道:“你就讓那猴子歇歇吧!你老人家不累,他老人家也累了!”
老和尚聽到小男孩兒前一段話時,略微帶著一絲不悅,雖然隻是在眼中一閃而過,但那份不悅確實存在,然而當聽到小男孩兒的後一句話時,那絲不悅立刻消散無有,轉而被濃濃的笑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