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發展社會經濟和滿足人們生活需求,是人類活動和繁衍的必經之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不斷提高,需要更多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資金和智力,來實現對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優化開發利用。
一、要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環境資源開發效益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要通過加快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堅持以智取勝,把國土綜合治理和資源開發利用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實現宏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
(一)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作用,不斷提高區域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
在區域資源開發和生產發展過程中,要認真貫徹經濟發展,必須依靠和支持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麵向和引導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強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觀念,牢固樹立“以智取勝、科技興業”的戰略思想,大力提高科技因素在經濟增長的比重,促進經濟發展切實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經濟效益的軌道上來;要密切注視、跟蹤國內外高科技發展動向,適時捕捉機遇,積極引進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生產技術、開發區域資源,建立和發展高科技產業,在大力抓好自主研究開發的同時,要把技術引進、吸收、消化和推廣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不斷移植新技術、新成果,促進區域資源的優化開發。
(二)增加科技力量投入,強化資源開發能力
要緊緊圍繞區域資源開發的目標、任務和要求,發動、動員科技力量投入到國民經濟發展主戰場。首先,技術的引進和投入要注意放在資源開發的薄弱環節和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新興領域;其次,科技投入要與區域重大資源開發和重點行業、企業發展結合;第三,技術引進工作必須與國產化工作結合起來,實現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通過引進技術設備,促進傳統資源出口產品的技術進步,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第四,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發展創新相同步。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及其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區域資源開發能力和科技水平,逐步實現區域環境、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速度型向效型,物質投入主導型向科技進步主導型的方向推進、轉換。
(三)完善科技管理辦法,加速把資源開發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要克服生產、科研、教育相脫節的現象,在改革開放中逐步改進、完善科技人才、資料、專利權、技術移植、轉讓等各項管理辦法,促進教育、科研、生產單位之間的相互聯係、合作。在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重大研究課題的攻關以及人才培養等領域進行廣泛的橫向經濟技術聯合,使先進的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為促進區域資源的優化開發,為經濟集約發展服務。
二、多方籌措建設資金,推進資源優化開發
(一)要用好用活各項優惠措施,籌集開發建設資金
本區既享受中央賦予福建的特殊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又具有中央賦予老區貧困地區的優惠政策,國家批準寧德市作為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將被賦予多方麵更加優惠的政策。政策優勢十分明顯,發展機遇好。今後本區要更多地利用各方麵的優惠政策,改革開放和對台等有利機遇,積極引進資金、技術,發展“三來一補”,興辦“三資”企業和擴大出口創彙等,擴展閩台經濟合作、港澳經貿往來和對外經貿交流,引進外資、僑資、台資,投入到區域環境、資源開發利用上。
(二)擴大橫向經濟聯合,彙集資金、力量進行聯合開發